本报记者 梁振鹏 傅桦 发自北京
    摩根士丹利投了赞成票
    《第一财经日报》:按销售规模排名,国美和永乐分别为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状元和探花,各自都有独立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为何突然要合并为一个公司呢?国际金融大鳄摩
    根士丹利作为永乐的一个股东,会同意你们两家的合并吗?
    黄光裕: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在明显增强竞争实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度。 企业有两个层面,成功以后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安全,现在我和陈晓希望的就是“企业稳固、长久地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安全问题,我想可能众多员工还没理解到企业安全的重要性。
    陈晓:之前摩根士丹利在永乐中的股权比例为9.52%,在合并后新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则会降为2.4%,毕竟只是一个小股东。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在资本市场会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今后在家电零售业的竞争前景只会更加光明美好,所以,摩根士丹利从自身的股东利益来讲,投了赞成票。
    《第一财经日报》:国美和永乐都是很大的香港上市公司,前一段时间的谈婚论嫁,在置换股权价格、合并方式的等方面有没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是怎么解决的?
    黄光裕:分歧之处肯定不少,陈晓对合并合同的很多细节,都计算得非常仔细。双方谈判的过程,的确很辛苦,不过,因为大家的根本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所以说是“有惊无险”。
    陈晓:我和黄光裕,在谈判中都要为彼此公司的股东们去负责任,自然在各自利益上会有一些差异,在合并细节上曾经也激烈争论过多次。不过,因为合并是我俩的真实意愿,未来利益肯定也会明显大于目前得到或者失去的利益,所以,我俩也能够去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来让未来利益化解谈判中出现的分歧。
    低价永远是基本策略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本土家电制造企业对于国美和永乐的合并,有一种担心:合并后的新公司销售规模明显增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那在采购价格上会更加具有“话语权”,由于渠道优势更加明显,有可能会更多挤压供应商的利润。你们对此怎么看待?
    黄光裕:现在很多家电企业,总是认为大型家电零售企业收取进场费就是侵占其利润,其实,家电厂家如果不通过国美、永乐等家电卖场销售,转而由各级代理商层层经销,那要支付更多的代理费的。国外的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销售毛利率要高达25%,但是,国美和永乐现有的销售毛利率才12%多一点,仅相当于百思买的一半,所以,如果说国美和永乐合并会更多侵占供应商的利润,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家电零售商和制造商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合作关系。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在采购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息系统等各方面都会有效整合,这样可以使得家电厂家在销售环节更加节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厂家减少的成本,可以让利于消费者。家电零售商负责的是销售环节,厂家负责的是生产环节,各自做好分内事,不存在谁挤压谁的问题。
    陈晓:国美和永乐合并后,会创造一个更大的销售平台,在选址开店、促销等环节上,新公司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投入,也可以避免之前的不少恶性竞争,这些都可以降低竞争成本,使得新公司能够出让更多的利润空间,消费者应该说能够享受到更低廉的价格。“低价”永远都是国美和永乐的基本策略。
    新公司将启用双品牌
    《第一财经日报》:无论国美还是永乐,过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低价策略,但现在消费者可能担心,你们合并以后会不会因为可选择范围更少了而提高价格?
    陈晓:整合资源以后,新的集团公司很多空间可以省出来,价格竞争能力应该说得到更强的优化,在我们这个市场上,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始终还会有竞争者。
    所以,低价是我们永远的基本策略。应该说,会让消费者进一步体会到这种合并产生的对消费者的利益。
    黄光裕:很多没必要的重复投入或恶性竞争的成本会降低下来,我们可能省下一大块资金。那么,假如拿一小部分当利润,一大部分让给消费者,消费者应该说更能享受到更低廉的价格产品。
    《第一财经日报》:合并后,永乐的门店品牌还会存在吗?
    黄光裕: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会启用“双品牌”策略。例如,永乐之前在上海家电零售市场的份额是最高的,在上海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习惯永乐这一品牌,所以,目前永乐在上海的门店,品牌不会在合并后发生变化。国美和永乐各自在上海的分部,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运作体系,是不能够相互指挥的。
    陈晓:对于合并后的新公司来说,国美和永乐两个品牌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机制,虽然是同一家公司的旗下品牌,但是,对于各地分公司总经理来说,在当地可是两个企业。
    黄光裕更果断陈晓更细致
    《第一财经日报》:黄总今年37岁,是潮汕人;陈总今年48岁,是上海人。你们觉得彼此的性格有哪些差异呢?各自对对方是什么样的感觉?
    黄光裕:由于国美在上海曾经与永乐是多年的死敌,原来我不了解陈晓的时候,在印象中,陈晓是一个很坏的老小孩,在商业竞争中曾经给我很大的压力。
    通过数月合并谈判的接触,我认为陈晓的眼界很高,胸怀很宽广,能够把双方合并提高到一个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升到行业的民族利益前景的高度。另外,陈晓做事非常细心,合并谈判中陈晓拿出很多细节性问题与我讨论。
    陈晓:黄光裕比我年轻,做事情更加坚决果断,这是他很大的一个性格特点和优势;由于我年龄更大,所以有些方面我会考虑得更加细致。黄光裕的管理风格,比较严厉;表面上看,我会更加宽宏一些。
    对于两家大公司的合并,跨出去的脚步,事实上是收不回来的,所以我和黄光裕在讨论合并过程的细节问题时,有时候也会激烈争吵。不过,如果现在不争吵,未来只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通过争吵我俩可以找到共同点,这是我俩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经过合并过程中的数月谈判争论,我俩现在形成的对社会价值、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的种种考虑,都已经完全统一了。
    (欲了解更多黄光裕与陈晓的并购故事,请关注今晚22:00第一财经频道由本报总编秦朔主持的《会见财经界》。播出时间首播:周二22:00重播:周三12:30周六10:00周日8 :0 0 1 4 :0 0 1 9 :3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