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报道个别高校就业率“注水”现象,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日前表示,教育部极为重视,已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已被纳入对高校进行工作评估的一级指标,是对高校进行评判的首要标准之一,如果高校对就业率作假,那么将会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解决就业问题的职高等要一律停掉。
为避免高校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出现大的失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制定较为科学、系统、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学校要向主管部门报送学生就业方案数据库,以备调查、抽查、核实;并且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和检查制度,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忠斌坦言,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其目的有二:一是为提高学校声誉,从而稳定或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受到内部管理的压力,涉及经费划拨、招生名额分配与教师考核等方面。
“而最根本原因,就是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硬性考核,以及这些考核指标设计具有不科学性。”李忠斌认为,硬性规定会迫使高校玩就业率数字游戏,找公司批量签就业协议、鼓励学生去劳动力市场随意签就业协议、把学生档案集体存入人才服务中心,等等。虚报、高报就业率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许多高校对外宣传的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因此他建议,取消大学就业率统计。
·辩论话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注水"严重究竟是是什么导致的? |
正方
|
|
反方 |
正方:是校方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保证了荣誉从而稳定或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扩大学校在同行之间的影响力,他们只能在就业率这里弄虚作假给社会造成假象去提升自己。
|
反方:是校方受到内部管理的压力所致。涉及经费划拨、招生名额分配与教师考核等还有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硬性考核,以及这些考核指标设计具有不科学性迫使他们一味盲目的伪造虚假就业率。
|
|
|
日前,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截至5月底,毕业生中近50%的人已签约或有意向签约。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教育部对有关省市抽样统计显示,毕业生离校后,已有六成以上毕业生以各种方式实现了就业。
同时,一位教育部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教育部并不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而是要通过就业率、灵活就业率、登记待就业率、失业率等指标综合考察就业状况。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