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袁晓明
据最近媒体报道,济南高三学生潘立群获得中学生国际发明大奖(色盲患者用交通信号灯),但他却没能通过今年的高考录取线,从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此新闻一出,媒体上是一片为潘立群喊冤,大都希望大学能破格录取他,并且,有人说得国际大奖的潘立群都不能上大学,可见中国的大学不培养创新人才。
与许多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如果潘立群如果真上了中国的大学,他这个创新人才却可能将不再有创新发明的前程。其实,如果潘立群也如其他考生一样把高考考古题做上千百遍,他也许会通过高考录取线,但那样的话,他便没有时间去搞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根本不能发现他创新的天分和热情,当然也就得不了国际发明大奖。
而且,如果潘立群果真上了大学,他极有可能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失去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国的大学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除了大学内部的问题外,更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所致。这些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创业的机会,更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如今,并不十分需要创新的公务员却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上等工作。
毫无疑问,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但主要的一条就是从中小学开始,学生就不得不去走科举制的考试道路,即便是参加奥林匹克数学之类的比赛,那也是最终为了高考的加分或保送。
如果潘立群还想做发明家梦的话,就不要同时做上大学的梦,因为潘立群不是那种适合上大学人,他也实在拼不过那些每天做题的学生。我这里并非是说,潘立群不需要学习大学的一些基础课程,但不需要非得在大学里闷四年去拿个学位。潘立群更不应该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因为上不了大学就“成为一个社会流浪者”。
我就不相信,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就没有一家能现在就录用潘立群,我保证,请到潘立群比招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合适得多。如果盖茨、戴尔当年他们俩都拿到大学文凭的话,美国人也就不一定称霸全球信息技术,但美国人是实惠的,美国的工商界也是不虚荣的,他们并没有因为盖茨、戴尔没有大学的文凭而拒绝向微软和戴尔电脑投资,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就要因为一纸文凭而放弃潘立群这样的创新人才?
潘立群不仅有创新的大脑,而且有为中国几千万色盲患者服务的爱心,潘立群还有到国外展览会推销自己发明的能力,这样的年轻人如果真的成为“社会流浪者”的话,那不只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我希望中国有企业能招聘具有创新能力的潘立群,不要让他成为“社会流浪者”,也不要让他放弃自己的创新天才,去做一年高考考古题,明年考上可能断了他发明家梦想的大学。
这里并非说倡导高中生罢考,但潘立群显然没有必要把他的创新能力浪费在准备高考的考古题以及大学这一固定程序上面。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