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央企改制和整体上市的重要年份,而来自国资委的声音也在强化这一预期。国资委成立之初,李荣融规划最终将现有196家央企改造成80至100家主业突出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如今,三年之约将满,整体上市已成央企改革必由之路,相关央企上市公司整合风暴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而随着股改进程的推进,市值指标也将引入国有股股东的业绩考核体系。可以预期,未来央企的实际价值将通过资本市场来体现。
央企领衔股市新势力
在6月大同煤业(601001)的上市公告书中可以发现,除了券商、基金和保险公司等传统意义上的大机构外,一支长期以来不为人所关注的新势力开始在本轮新股申购潮中“抢滩登陆”:仅宝钢集团旗下就合计动用了资金近30亿元,其中频繁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上海宝钢设备检测公司、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总共获配了大同煤业共计475.2万股股份。
事实上,在大举涉足一级股票市场的同时,以宝钢系为代表的央企资本早已在二级市场上“摧城拔寨”。6月初,沸沸扬扬的宝钢系举牌G邯钢(600001)事件,让市场开始关注宝钢系在二级市场上的凶猛操作。
据初步统计,宝钢系近年来“碰过”的上市公司已不少于20家,加上宝钢股份(600019)股改后,宝钢集团增持所花费的40亿资金,宝钢系今年以来在钢铁上市公司二级市场中已投入不少于60亿资金。如果再加上宝钢集团控股98%的华宝信托,整个宝钢系投资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买卖的资金粗略合计,今年其至少有超过百亿资金流入股市。
像宝钢集团这样的大央企,其控制的资金不断流向股市,肯定将活跃股市的交易,不论是打新股还是二级市场买卖,都是对市场融资功能的有力支持。“只要不违反证券法规,央企以及上市公司投资股市积极作用更大。”中信证券一位人士表示,现在资金处于流动性过剩,央企和上市公司资金流入股市,也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方式。
事实上,央企中除了宝钢集团外,二级市场上衔枚疾走的大企业集团比比皆是。目前在整个证券市场中已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新势力。
2月15日,中国化工集团出资控股沧州大化集团60%的股权。由于沧州大化集团持有沧州大化(600230)68.35%股权,沧州大化将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旗下控股的第九家化工类上市企业。
在中国化工集团2005年官方大事记中,记录着24个兼并重组和化工建设项目,一位化工领域资深人士评价:“如此密集的并购与项目建设,在我国化工领域可以说是创纪录的。”种种市场动向表明,中国化工集团这个刚刚组建两年的央企“新兵”,正在纯熟地运用资本手段将一个个目标收于囊中。
批量抢购地方上市公司,仅仅是央企整编产业链攻坚战的第一步;下一步棋的重点,已经落在通过市场化方式调整和重组上下游的存量国有资产上。
在收购辽通化工第一大股东华锦集团60%股份的协议中,兵器工业集团承诺在原油供给和“十一五”规划项目上将给华锦集团支持。此前,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的新华光、北方天鸟、晋西车轴等8家上市公司,主要服务于其化工以外的非军工主业。通过控股华锦集团,兵器工业集团正式将版图深入到了化工领域,完善了石油资源、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
与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通过收购地方上市公司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相反,中国中钢集团收购吉林炭素则是为了占领上游资源,以从上游实现对炭素这一钢铁生产重要资源的价格控制。
通过收购吉林炭素,中钢集团将由单纯的贸易商向以生产为依托的资源控制型综合贸易商转变。深圳智多盈分析师余凯还认为,吉林炭素很有可能成为中钢集团将来整体上市的壳。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研究中心人士表示,“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上下游之间的存量资产,是国资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大原则。为配合央企整编产业链,有关部门还可能适时出台相应政策,以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上下游存量国有资产”。看来,央企已将整编产业链主战场选为股市。
央企整体上市成必然趋势
邵宁在近日召开的清华EMBA毕业论坛上指出,中央企业特点是独资企业比较多,如果从改革的角度看,应该是股权多元化。其中引进战略投资者便是股权多元化的一种方式,但央企在控股权方面退让的余地不大,所以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实现股权多元化不太容易,这几年央企主要是通过上市的方式来引进市场的约束。
但我国目前央企的上市模式大部分都是部分上市,也就是优质资产上市,最后则是一个集团公司背着包袱存续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据有关数据统计,沪深股市至少有186家中央企业下属公司。但央企旗下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与央企整体盈利能力严重不匹配。为此,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支持央企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而将优良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一大途径是让具备条件的央企整体上市。
邵宁也表示,“国资委正在朝这个方向运作。中央企业如果具备条件能够整体上市,就要干干净净地往市场推一家上市公司;对一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现在部分上市,但要作出一个规划逐步把其余资产装进去,逐步实现整体上市,比如宝钢现在实际上就接近整体上市”。
事实上,早在股改启动前,国内证券市场中实现整体上市的央企不乏先例。2004年初,G武钢在2004年6月通过增发实现了武钢集团的整体上市,2005年5月宝钢通过增发收购了集团公司的主要钢铁资产。而G鞍钢也在今年2月实施了定向增发,使鞍钢集团达到了整体上市的目的。
随着股改进程的推进,央企整体上市更是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刘东生就曾公开表示,国资委将积极推进和支持大型国企改制上市,整体上市将是未来的趋势。
可是,中央企业集团要整体上市,将面对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企业集团自身发行新股上市的融资资格;另一个是中央企业集团下属控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这就需要以《公司法》、《证券法》以及监管部门制定的企业融资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根据《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为了便于股份公司规范运作,避免同业竞争和过多的关联交易,克服上市公司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同一集团内原则上不得设立多个上市公司。因此,中央企业境内整体上市的同时,需要对旗下境内上市公司尤其是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整合。事实上,这正是武钢集团借壳上市的根本原因。
相对来说,集团公司实力强大,拥有优质资产,上市公司业务与集团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或处于集团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且集团公司持股比例较高,整体上市动力就越强。即:除集团公司控股的股权外,其余非流通股权、非流通股东尽量少。如,在实现整体上市前,武钢股份的股权中,除武钢集团持有的84.69%国有法人股外,其余全部为流通股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整体上市的实际操作难度。而情况相似的中石化、中石油、中铝对下属企业的整合已经开始,并且正在继续推行下去。
市值将成央企新考题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积极推进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仍将是国资委2006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在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五部委召开的股改工作协调会上,39家重点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被重点圈定,要求在2006年2月底前完成股改。2005年11月24日,华侨城(000069)公布股改方案,成为39家公司中的率先起跑者。随后,长江电力、武钢股份、鞍钢新轧、中海发展等央企蓝筹股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股权分置的进行和完成,有助于国资委通过市场工具来公开监管国有资产,比如采取市值考核。流通股股东评价国有上市公司,主要就是通过股价和市值,国资委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的终极出资人,和广大流通股股东一样,也应该通过这种公开的指标来行使股东权益,做到大小股东权益统一。
根据国资委2004年1月1日启动的央企负责人效绩考核体系,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包括多个指标、多种因素,将市值指标引入国有股股东的业绩考核体系,能促使国有股股东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市值的变化情况,真正构筑起各类股东利益的共同基础。在国资委去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明文规定,“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应当考虑将市值指标引入国有股股东的业绩考核体系”。
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以市值还是净资产值计算,二者对同一资产的估值结果将相差极大。目前市场的国家及国有法人股,成立时所投入净资产总额为3982亿元,目前平均每股净资产在1.15元左右,而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84元,上市公司的市场平均价格为4.95元。若以2.84元/股的净资产价计算,近900家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账面价值为9866亿元,资产增值为2.48倍。若以4.95元/股的市场价格计算,近900家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市值为1.72万亿元,资产增值为4.32倍。
可在今年初,李荣融曾表示,现阶段国内股票市场还在完善过程中,市价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比如,宝钢在中央企业里面排行第一,在世界行业中排行第三,但按照市值来看就未必了。市值不反映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因此他认为,“现阶段”不适合采用市值作为考核指标,“主要是因为不可控性极大”。
这里国资委所担心的不可控性是,主要由于现有资本市场体系中,的确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由于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出现了利益集团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或通过在财务信息方面弄虚作假,操纵股价,引起市值失真的现象。那么,一旦上市公司通过弄虚作假、盲目提高市值来获取好的考核业绩,负面影响将非常大。
“但我们没有停止探讨用市值考核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官员表示,将考虑启动的这套市值考核跟踪测试体系,会选取股改完成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各方面数据作为样本,对采用市值考核和采用净资产作为考核指标的不同结果,进行跟踪比较、统计分析,看误差有多大。这将决定在何时采纳市值作为考核指标,这一指标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以及如何选取。“但建立市值考核指标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