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发布《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属“适量微调”
央行在报告中称,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当前保持货币政策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举措
昨日,央行发布了《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在该报告的相关专栏中,央行称,在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变现能力很强的高流动性资产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考虑到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和进度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购买意愿,央行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而与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央行认为,存款准备金具有“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功能,在央行被动吐出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对冲工具。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一部分过剩流动性深度冻结,能够减轻央行票据发行压力,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利率和信贷的能力。
央行指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一剂“猛药”的说法对流动性偏紧的状态而言是成立的。因为在流动性偏紧的状态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总是保持在最低水平。一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新的准备金比例要求,就必须收缩信贷、债券等其他资产,市场利率必然显著上升,市场预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我国当前的货币金融形势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则只是一个适量微调的手段。因为在近几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不仅没有缺口,反而存在着持续性的、不断积累的流动性过剩。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为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
因此,央行认为,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当前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条件下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
央行同时总结了近两次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几大特点:第一,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第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小幅的;第三,调整留有一定的间隔期,相关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时间在头寸管理上作准备;第四,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相应调整央行票据的发行相配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取向基本不变。
另外,央行在报告中还称,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当前保持货币政策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举措。这种政策工具组合的使用,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和市场预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央行及时、主动地调整政策取向,从而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适当的货币政策环境。
央行在报告结尾部分强调,解决国际收支顺差较大的问题,最基础的办法还是要扩大内需消费,降低储蓄率。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出口,并增加进口需求。而降低储蓄率的关键是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稳定支出预期;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分配关系,增强消费能力,重点发展服务业和启动农村消费。引导、鼓励企业适当降低积累比例,增加利润分红水平。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优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大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