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吨二甲醚股市蒸发
现在撤出二甲醚或许是明智之举,前景不一定变成钱景,在泡沫里行船必遭倾覆是泡沫必然经不起风浪。国家发改委一纸调控公告后,股市领涨板块煤基新能源甲醇、二甲醚骤然降温。短时间内,超过400万吨的设计产能被紧急澄清并“不存在”,几乎占目前煤基醇醚替代能源总产能的半壁江山。
改弦更张
“现在撤出二甲醚或许是明智之举,前景不一定变成钱景,在泡沫里行船必遭倾覆。”一位投资人士这样描述近期资本撤离二甲醚行业的举动。已经有上市公司对外澄清,超过年产百万吨的醇醚投资目前并不存在。
这其中包括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新大洲A,000571)年产120万吨的煤基甲醇投资,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G天然碱,000683)年产300万吨二甲醚投资。二甲醚和甲醇都是以煤炭为原料提取清洁替代能源产业链上的产品,甲醇是从煤炭中用二步法提取二甲醚的中间原料。二甲醚为最末端产品。它们一并被称为醇醚产业。
“120万吨甲醇项目只是传闻,公司并未启动这一项目。”新大洲董秘办公室人士向《财经时报》强调。新大洲原本是一家以生产摩托车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借着煤化工和电动车等新能源概念,得以跻身市场热捧的概念股行列。此前,因为这一并未启动的甲醇项目,新大洲被一家证券机构称为二甲醚原料新巨头。并称,项目总投资额近40亿元,一期年产能40万吨,2006年开工,2008年建成投产。
新大洲确曾心仪醇醚新能源领域。2005年12月27日,新大洲宣布投资7600万元在内蒙古牙克石市投资设立新大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投资煤炭和煤化工项目。新大洲高调宣称,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7个月后,新大洲不仅否认了甲醇生产计划,而且公告称,“新大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开展了在当地投资能源项目的洽谈,其中包括煤基甲醇项目。但双方目前已终止了该项目的洽谈。公司也没有在建甲醇项目。”
无独有偶,紧随新大洲之后,在股市上备受关注的世界最大产能G天然碱二甲醚项目也被证明是纸上谈兵。G天然碱就二甲醚项目发布“澄清”公告,300万吨二甲醚项目只是10年远景规划中的一部分,该项目目前并未启动。
撤出之谜
回想2005年12月成立新大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时,新大洲满怀豪情,自称是“战鼓再起,进军能源产业”。短短半年多时间,新大洲偃旗息鼓退出煤基醇醚领域,原因何在?煤基醇醚替代领域的风高浪急、浅滩暗礁由此暴露在市场面前。
新大洲人士告诉《财经时报》,公司经过认真调研放弃了甲醇项目,原因有二,一是煤基甲醇项目未来几年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在原料产地建厂生产,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在竞争中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国内醇醚生产设备已投产规模都不大。国内最大生产企业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有15万吨二甲醚、25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泸天化(000912)控制的绿源醇业于2006年年初投产,目前也只有年产10万吨二甲醚的能力。
一哄而上形成的产能过剩,在二甲醚行业也不例外。据预测,如果目前规划的二甲醚产能全部按计划投产,预计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中国国内的二甲醚年产能有望超过600万吨。
根据行业现状,二甲醚最大、最可能的用途是民用燃烧剂。目前国内液化石油气年用量在2020万吨左右。若每吨液化石油气添加20%二甲醚,则每年二甲醚的需求量在400万吨左右,若添加10%,则消耗数量在2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短期内不可避免。
根据发改委最新通知,二甲醚甲醇项目立项必须达到100万吨/年的产能,这迫使想进入的企业必须要扩大产能。意在压缩投资过热的政策同时蕴含了刺激产能的可能。
难替燃气
撤出的人看到了风险,进入的人还想博机会。众多厂家蜂拥而入,无非是看中了二甲醚作为国家替代能源的战略前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二甲醚物理性能优良,燃烧时热效高污染少,可用于代替柴油、石油燃气。发改委编制的《中国替代能源研究报告》,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二甲醚产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都明确了优先支持二甲醚发展替代能源的战略。
根据这一替代战略,有预测认为国内5年内将形成1000万吨的需求。以目前二甲醚约4500~5000元/吨的价格计算,二甲醚是一个至少有450亿元的巨大市场。按照目前1.5吨甲醇生产1吨二甲醚工艺水平计算,甲醇市场规模更大。
醇醚市场前景光明,但如新大洲所担忧,项目在竞争中价格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前景恐怕难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钱景”。
二甲醚作为城市燃气替代能源是二甲醚大规模应用的主要路径。将二甲醚直接添加在城市液化气中使用,可产生与液化气相当热值。但根据目前工艺水平,以吨煤250元左右的坑口价计算,二甲醚每吨成本约2500元,如果加上运抵东南沿海城市的成本,二甲醚成本将翻倍达到5000元/吨。这个价格和当前的城市液化气价格相当。二甲醚想挤占城市液化气的位置并非易事。
寻求降低价格的可能似乎也不大。目前我国正进行能源改革,逐步提高煤炭、天然气价格是改革主导方向。只要国外石油、天然气价格不发生大规模上涨,二甲醚很难获得价格上的比较优势。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