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仍在争论“绿色GDP”是否可行,是否能够量化成可操作性指标时,8月4日下午,深圳市政府公布了国内首个“效益深圳”指数,即“绿色GDP”指数。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效益深圳”综合指数108.18%,同比上升3.33个百分点。
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市统计局2005年7月就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着手建立“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此后,工作小组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于9月初,获得了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论证认可。
随后,在广泛吸取了各方意见,包括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征询意见后,于今年5月经广东省统计局批准制发,成为法定报表,和现行统计核算制度“两套并行”。
深圳市统计局局长邓平介绍,“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是对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效益在指标体系中权重占到55%。而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将予以实时监测,每季度监测、公布一次。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具备可考核性的全面系统的绿色GDP指标体系。”有关专家表示。
“指导思想变成量化的可考核的指标,才是有意义的”, 深圳市政府秘书长唐杰表示。
告别“唯GDP论”
邓平介绍,与传统以GDP数据为核心的统计方法不同,该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等方面,设立了21个考核指标,最后以综合指数来评价深圳整体运行质量。
“以单位产出取代经济总量,以效益上升取代GDP增长,‘效益深圳’指标体系的出台,使既‘快’又‘好’且‘省’的‘效益深圳’模式有了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深圳正在告别‘唯GDP论’。”唐杰认为。
据悉,“效益深圳”指数是以深圳2004年实际数值为标准值,根据测算,今年上半年深圳“效益深圳”指数为108.18%,较去年同比上升了3.33个百分点。“这表明深圳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方面都比去年同期稳步提高。”深圳市政府有关人士表示。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明显下降,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值1.31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元GDP能耗在全国上升0.8%的情况下,下降1.5%,万元GDP水耗下降8.86%。
在生态效益方面,上半年深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0.5%,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水污染程度逐步下降。
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29.4%,比去年同期增加1.8个百分点。
在众多数据中,唐杰强调指出,上半年深圳已经成了全国第二大专利城市,专利总量中发明专利更超过了50%。
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3.4%,“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最好水平!” 唐杰强调。
对于“效益深圳”指标是否会与深圳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唐杰坦陈:“任何一个指标体系都是对政绩的考核,这是毫无疑问的。”唐杰介绍,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明确提出,今后对各区的发展不是考核GDP,而是考核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先行先试
深圳建市25年,用18年让GDP达到1000亿元,再用5年达到2000亿元,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
25年来,深圳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生产总值增加了1800倍,人口从30万增长到1000万。以至于人们习惯将这样的快速发展称之为“深圳速度”。
然而,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快速发展,已使“深圳”面临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困境。由此,如何将“速度深圳”转变为“效益深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追求“速度”到追求“效益”,从何着手?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四个下降,三个提高”的指标体系。“四个下降”,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显著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显著下降、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
“三个提高”,即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由强调发展的速度到更注重发展的效益,深圳在这方面的探索,正在为中国经济由速度经济迈向效益经济提供着鲜活的经验。”深圳综合研究院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而尽管“效益深圳”指数已经具备相当科学的内涵,但其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检验与反映的效果如何,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进行修正。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对“绿色GDP”科学评定指标的研究,也正在紧张进行中。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日前透露,国家统计局将把绿色GDP核算分解为4个具体任务进行:与挪威官方合作开展资源核算的试验;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进行污染治理的核算;和国家林业局合作研究生态林业的资源核算;与水利部和世界银行开展水资源核算的项目研究。
链接
“效益深圳”指标体系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发展等四方面的21项指标构成。
主要包括: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损失成本后的GDP占原GDP的比重、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污染治理指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