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前夕,兴奋又略带些许焦躁的情绪弥漫在整个中国汽车界。
就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前的半年里,各种各样的汽车论坛用不同的理由相继召开,但是,所有的讨论都在围绕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加入WTO后,中国汽车的机遇与挑战”。 更有专家在2001年提出了中国汽车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开发能力低、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占有率不高、汽车消费环境差等六大硬伤。
在时间流汤了近5年之后,2006年4月的博鳌论坛汽车行业分论坛上,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加入WTO后的中国汽车工业”。但是,与会的嘉宾已经没有人在去关注WTO了,他们在谈论中国汽车时用的是与欧美汽车一样的话题:更节能、更环保。毋庸置疑,5年的历程已经让中国汽车有了与国际汽车一样的思维方式。
2006年7月1日,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保护期正式结束,渡过了“幼稚工业保护期”的中国汽车真正地站到了国际化的门口。近5年,历史的长河不仅将中国汽车从世界上第8大汽车生产国上升为第3大,而且也让人们可以冷静地、客观地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中国汽车的得与失。
WTO,中国汽车接受挑战抓住了机会,还是错失了机会?这样的问题,是很难用简单的产销数字变化来衡量的。因为WTO影响的是企业结构调整、资金、技术、产品等多方面。
企业结构:从126家到145家的企业重组
中国汽车有着世界上最多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尽管中国汽车整体产量不高。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汽车有126家整车生产企业,超过美、日、欧汽车企业数量的总和,但是,年产能在20万辆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中国汽车总量仅为美国通用汽车的25%左右。因此,加强汽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改变中国汽车散乱的局面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点。
加入WTO后,这项工作变得更加迫切。过去的5年里,国内汽车集团的兼并重组速度明显提速。尤其是在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里,兼并重组、合资等企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汽车的主旋律。
在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甚至还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2-3家大汽车集团,并且要求大集团的市场占有率要达到15%以上。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在当时,只有一汽集团能够达到15%的市场占有率。
一汽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得益于兼并。2002年6月,一汽和天汽集团重组,通过这项被称为“天一重组”的改革方案,一汽集团不仅拥有了夏利这个紧凑型轿车生产基地,同时还与日本丰田成为了合资伙伴。而后,一汽又在成都重组了川汽,成了四川一汽。但是,有业内的资深人士评价说,要不是感到了WTO的威胁,一汽是不可能顺利地重组这些老牌汽车企业的。
上汽集团的兼并很多是通过上海通用展开的。几年间,上汽、通用和上海通用联合重组了广西五菱汽车,成为国内第2大微型生产企业;兼并了烟台大宇和沈阳金杯通用,使上海通用的整车生产基地扩大到3个。
东风汽车的改变更多是来源于内部,其整合了旗下的优质资产与日产汽车组建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而后又收购了郑州日产51%的股份。
长安汽车的动作也非常多,并且提出了北上、东进等一系列扩张策略,在北方,其成为了河北长安汽车公司,在东部,长安汽车把南京作为了重点。2004年10月,长安汽车又与江铃集团合资成立了江铃控股有限公司,将产品线扩大到越野车领域。
但是,这些重组兼并的工作并没有使中国整车企业的数量减少。相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共有145家汽车整车制造厂,比2004年年底增加了16家。在今年初,国务院也明确把汽车产业列入了产能过剩的行列。
资本结构:单纯国有,到国有、民营、股份的资金进化
汽车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车行业的火爆,导致民间资金相继进入汽车市场。面对WTO的压力,中国汽车原本单纯的国有资产,开始转向民营、股份等多元化的资本结构。
业内人士分析说,在资本结构和来源上,最近5年,中国汽车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国有大汽车集团向股份公司方向转变,并且把融资的重点放在了海外资本市场;二是,民间资本大举进入汽车行业。
加入WTO之前,在许多中国汽车人的眼里,汽车只是传统制造业,而很少考虑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而且在海外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因此,海外上市也就成为了可能。
目前,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等成立股份公司,并且积极谋求海外整体上市。其中,东风汽车还在去年成功在香港上市,而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上市汽车企业。而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长城等公司也在香港上市,并引起了轰动。
WTO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也促动了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早在2001年,第一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吉利是在加入WTO之前一个月才刚刚获得准生证的。而在最近5年里,力帆、奥克斯、美的、格林科尔、波导等多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想方设法地进入汽车领域。这些企业虽然在汽车领域还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其如同鲇鱼搅动了中国汽车原本单一的资本结构。
国际汽车巨头大举进攻,催熟民族汽车工业
在加入WTO之前,中国汽车最令人担心的是——能不能抵抗国外汽车企业的冲击。当时,有两大悲观论调:一是,没有了关税壁垒,国外汽车产品可以低价出口到中国,从而打垮中国汽车;二是,国外汽车企业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而彻底地垄断中国汽车市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的确严重冲击了中国汽车工业,但是,并没有形成垄断。从2002年起,几乎所有的国际汽车巨头都在中国加大了投资。
丰田把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扩展为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并且形成了长春、天津、成都、广州的4大生产基地。
日产与东风成立了总资产达到170亿元、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同时生产轿车和商用车。本田则广州本田的基础上,成立了本田出口加工基地项目,并与东风成立东风本田汽车公司,目前,本田在中国的总产能已经达到53万辆。深陷破产困境的三菱汽车也没有忘记中国,在以技术转让方式在北京生产了三菱帕杰罗和欧兰德之后,三菱又在不久前入资东南汽车,推出了第一款中国版三菱轿车。
韩国现代也在中国成立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两家合资乘用车企业,并且与广汽筹划成立广州现代商用车企业。同时,技术引进项目——华泰现代也将于今年推出现代圣达菲SUV。
德国大众最近几年在中国动作主要是提高国产化率,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零部件企业先后被大众引入国内,并且,还在上海大众建立了一个先进的试车场。
PSA标致雪铁龙也在加大了中国的投资规模。其是把与东风的合作项目——神龙汽车扩大到PSA集团层面,将标致品牌再次导入中国,使得神龙汽车的生产平台从一个扩大到3个。最近,PSA又开始在中国为建设神龙第2工厂而忙碌。
豪华品牌宝马和奔驰也落户中国,最近3年,华晨宝马和北京奔驰相继成立。特别是北京奔驰,更是将合作层面扩大到整个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今后,北京奔驰不仅仅是生产奔驰轿车,还将生产包括克莱斯勒、道奇、JEEP等戴克旗下的其他品牌。
美国通用是最近5年在中国最顺风顺水的国际汽车企业。2004年,通用宣布在中国追加投资30亿,并且在别克品牌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凯迪拉克、雪佛兰两大品牌。目前,通用已经成为在中国销量最大的外资汽车企业,并且拥有了烟台、上海、沈阳、柳州等4大生产基地。
福特也没有闲着。2002年,福特汽车的掌门人——比尔福特带着10亿美元来到中国,坦承,福特在中国发展得太慢。于是,福特与长安汽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在南京建立了长安福特的第2工厂。同时,马自达品牌也在中国取得了年产销13万辆的成绩,而福特旗下的豪华品牌——VOLVO品牌也要在今年进入中国。
相对来说,雷诺和菲亚特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较慢。但是,雷诺也与东风达成了合资协议,今明两年,东风雷诺就将正式挂牌成立。
对于国外汽车企业大举进攻,应该说,中国政府的一些非关税引导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关税的接连下调,国家相继实施“品牌管理办法”、“落地完税”、“消费税率调整”、“构成整车特征的规定”、“进口车3C认证”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和规定,让国外汽车品牌越来越难以直接进口到中国。于是,这些不愿意放弃中国汽车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只好在中国相继投资建厂。
不过,由于通过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合作,中国汽车工业也积累了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完善了零部件供应体系。这些就给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上汽就整合了与通用和大众的合作经验,成立了上汽制造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民族汽车品牌。而一汽新推出来的“奔腾”轿车,也借鉴了马自达6的技术。
产品:从“4小天鹅”到百车争鸣
准确地说,中国汽车是在进入WTO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与世界同步的家庭轿车的。
2001年年底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以POLO、派力奥为代表的精品小车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这两款为都市精英打造的车型与赛欧、夏利2000等并称为“四小天鹅”,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家用轿车。而POLO、派力奥也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车型之一。
在中档轿车市场,又出现了伊兰特、凯越、福美来“新三样”轿车,从而改变了“老三样”垄断市场的局面。后来,又有了“精三样”、“金三样”等等新车。
伴随着这些新车的是2004年之前的汽车井喷期,几乎所有的车型都供不应求。奥迪、雅阁还需要加价购车。
不过,新车型的全面大举问世却是在井喷之后,市场的萎缩更让汽车企业认识到产品的重要性。在最近两年,市场上推出了百余款新产品。与5年前相比,如今市场上的新车至少呈现出5方面的特点。
一是,技术含量大大提高,原来被当作重要配置的安全气囊、ABS都早已成为了标准装备,目前,很多车型开始采用了欧美先进车型一样的技术;二是,产品个性化增强,轿跑车、CUV等等概念开始出现在国产车上;三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目前,没有哪个车型可以垄断市场,在新产品上市三个月后,其销售就可能会陷入困境;四是,性价比大幅提高,很多车型的绝对价格已经低于国际水平;五是,产品开发的侧重点,逐渐从舒适性为主过渡到以经济性、安全性为主。
技术:“与世界同步”到自主研发
2001年的时候,如果哪个车型能够“与世界同步上市”就可以大书特书。因为,按照日本媒体的说法,当时的中国汽车技术水平,与世界至少相差了10年到15年。
现在的中国汽车技术水平也不高,实际差距可能也在10年之上,但是,和加入WTO之初相比,已经有了大幅进步。
首先,从车型来说,目前在中国畅销的新产品,已经不仅仅是在国外引进的产品。一般都是根据中国情况重新改进的。领驭、君悦等车型,还是经过国内企业2次开发的车型。
其次,自主研发的车型增多。奇瑞、吉利、华晨等民族汽车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并且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上,也有了自己的产品。
再有,在某些新技术上,中国汽车已经开始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例如,氢燃料电池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等等,国家也通过863计划的支持,推出了一些新技术。目前,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有了自己混合动力汽车计划。
另外,国产车的环保、节能、安全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这是由于,国家在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从而推动了产品技术的进步。
消费环境:从“限小”到鼓励小排量
5年前的中国汽车消费环境是很多人抨击的重点。但是的很多汽车消费政策,是该严的不严,不该管的总管。例如,限制小排量汽车、汽车信贷风险大、买车附加费用过高、车价不合理等等现象严重地束缚了中国汽车的发展。当时的一项调查表明,消费环境是影响购车的主要因素。
5年间,国家围绕着消费环境而采取的措施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解禁小排量车的限制、对外资开放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新的交通法规、停车费涨价、强制第三者车险等等都影响着汽车市场的兴盛与衰落。特别是,解除小排量汽车限制,对于小排量汽车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促进作用。而国家加强对汽车信贷的管理,也让贷款购车潮冷却。
业内人士认为,加入WTO5年来,中国汽车最大进步就在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汽车相关政策的制定上。从根本上来说,WTO要求中国政府的一些法规必须和国际接轨,这样也就促使政府,用法规政策来引导汽车的健康发展,而不象过去那样,以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才管理汽车发展。
出口:WTO带给中国汽车的最大机会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目前的出口能力还非常弱,但是与5年前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资料显示,在1980--1998年的19年间,我国共出口各类汽车12.65万辆,只相当于同期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量的1/10左右。而在2005年,中国汽车1年的出口量已经接近17.3万辆,出口量超过了进口量。
在这些出口的汽车中,商用车占到了72.7%的比重,而且出口的国家大多为非洲、中东、东南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轿车出口数量很少,并且打不进发达国家市场,出口的利润率比较低。
但是,目前没有人怀疑中国汽车的出口能力。吉利、奇瑞等企业也把轿车出口的放在重点。一位外国记者表示,发达国家能够接受中国的纺织品,就也会接受中国的汽车。不过,其也认为,中国汽车的出口之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