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分析
■上半年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高位小波动运行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能源资源的稀缺构成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条件
■节能降耗、扩大就业、重视经济安全的调控政策应有预见性和有效性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高位小波动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符合中央“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能源资源稀缺的硬约束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高位小波动运行的特征
上半年宏观经济高位小波动运行,高增长、低通胀,虽然还维持投资推动、进出口拉动、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但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一季度增长10.3%,二季度增长11.3%,是1995年以来同季增速最快的。分产业看,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平稳,分别增长5.1%和9.4%,第二产业增长较快,增长13.2%。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同比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土地开发投资增长86.5%。
■消费平稳上升:上半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其中,一季度实际增长12.2%,二季度实际增长1.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617亿元,增长14.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831亿元,增长12.0%。
■出口回落,进口上升: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7.3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614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18亿美元。
■就业机会扩大和居民收入提高: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08万人,完成全年就业计划的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
■物价平稳稍有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上涨1.3%,涨幅比同期低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7%,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比去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看,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不但多年积累的一些老问题还没有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而且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强调多年的老问题,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和进出口拉动,这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新情况、新问题是,“十一五”规划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GDP节能降耗4%的指标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行业,通过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一项新指标,而且是一个硬约束性指标。
多年强调的老问题如投资增长过快,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首先,容易导致经济出现大的起伏。一些投资周期长、建设规模大的项目一旦启动,惯性很大,容易导致投资迅猛扩张。而发现过度投资产生不良后果后,采用猛政策又会使投资大幅回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对提高经济运行稳定性、改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非常不利。
其次,加剧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失调的矛盾。“十五”期间,居民消费率从48%下降到2005年的38.2%,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48.6%,增加了13.6个百分点,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的2倍。今年上半年投资高速增长,必将进一步加剧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次,继续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整个“十五”期间,各种主要高能耗产品平均增长速度,从“六五”到“九五”期间的8.6%提高到13.1%。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量31%,是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巴西5国产钢之和。今年前5个月,发电量增长11.3%,原煤产量增长13.5%,成品油消费量增长8.2%。
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上半年造成投资持续增长原因中,有三方面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目前推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地方政府过度依靠投资推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及政府为主的行政性冲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地方政府换届年,各地的投资热情高涨。地方项目投资从一季度开始明显反弹,比上年同期增长31.2%,增幅接近于偏高的2004年。由于投资体制改革,部分地方政府将原来政府直接投资改为由政府控制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集体企业去执行,一季度国有独资公司投资增长41.5%,增幅同比提高16.3%,比同期城镇高11.7%。这种投资冲动进一步造成土地闸门在一些地方有所放松。根据国土资源部对2004年9月以来的用地检查发现,一些地区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超过90%。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土地开发面积53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高达53.3%。土地供给紧张对投资增长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弱。
■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对投资起了很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狭义货币供应量M1
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4%;流通中现金M0
2.3万亿元,增长12.6%。前6个月,信贷投放增长较快,新增贷款累计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新增贷款已达到全年贷款控制目标2.5万亿元的87%。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量与实际实现的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对供应的预期调控目标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
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扩大,达到6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亿美元,增长了55.0%。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增长,1~5月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30亿美元,收益和经常转移结售汇顺差118亿美元,既扩大了资本项目顺差又增加了经常项目顺差。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1222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外汇占款增加较多,人民银行被动性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多,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减小。
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构成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状况。很明显,投资推动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进出口贸易是产能扩大与转化的有效方式,外经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及外汇储备持续增多,导致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或者过剩。商业银行的企业经营行为,具有放款的动机和市场需求,推动贷款大量增加,为投资扩张提供了货币支撑,而投资扩张又加大了货币需求。
中国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出现这样一种经济运行模式,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基本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既有客观性,又有特殊性。
制约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我们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具有阶段性特征,就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要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以及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发展经济;就要探索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
■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高位小波动运行的特征
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投资需求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较快,这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是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不会因政策调整而改变这种发展趋势。
其次,国企改革力度加大,非公经济活力增强,社会投资增多并趋于活跃,体制改革因素释放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增量。这些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必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所谓经济增长高位运行,是相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水平而言:
中国:2001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是8.3%、9.1%、10.0%、10.1%、9.9%,年均增长9.5%(从1979年~2005年的27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9.6%),今年上半年达到10.9%;
美国:同期经济增长分别是0.8%、1.6%、2.7%、4.2%、4.3%;
欧元区:同期经济增长分别是1.9%、0.9%、0.7%、2.1%、2.0%;
日本:同期经济增长分别是0.4%、0.1%、1.8%、2.3%、2.7%。
以上数字对比说明,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更确切地说是经济增长高位小波动运行。
高位小波动运行是一个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如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9%~10.9%之间运行,既没有形成大起,也没有导致大落,可以说是相对均衡的增长区间。在这样一个高位小波动运行下,我国实现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如果说,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符合高位小波动的特征,或者说,事实上已经形成了高位小波动运行的模式,就要研究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方式、方法,促进高位小波动健康、平稳的发展,避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 经济增长高位小波动的约束条件
经济增长高位运行,必然要依靠相关资源的支撑和供给。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中,如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资源供给中,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供给的约束条件。
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这些暂时过剩的劳动力包括: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有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政策性关闭破产后需要安置的职工,每年新增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革新迫使部分人员失业。这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形成了就业的巨大压力。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水平,安置富余劳动力,这是我们特殊国情决定的。因此,劳动力在很长一个时期,还不是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但如果处理不好,会形成社会不稳定的约束条件。
资本:已不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一方面,从市场化的进程看,医疗、保险、教育和住房等项制度的改革,需要城镇居民付账,一定时期内,城镇居民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储蓄率,以储蓄存款形式保障未来的安全。上半年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这些巨大的储蓄,商业银行会将其转化为资本(企业投资)。
另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充足、中国经济高增长和中国市场潜力的吸引下,世界的资本流向中国、投资中国,构成了外部资本的增加。这两方面资本供给,还不会导致资本供给紧张。因此在一定阶段,资本也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进入一个逐步发展的通道
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读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一种方式是从研究和开发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有一个过程,当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表示为技术进步。另一种方式是从引进和嫁接的角度看,通过技术引进,缩短技术创新的时间,或者减少不必要的弯路,同样带来技术进步。这两种方式,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一直到生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中,都同时并用。
在一定阶段,技术进步也不是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但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研发自主产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这既是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
能源:资源稀缺、不可再生是一个硬约束
现有能源资源储备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既决定了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也决定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程度。节约能源资源,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近年变动状况:1981年~1990年
为0.55,1991年~2000年仅为0.28,而2001年~2004年则达到1.27,特别是2003年~2004年,该系数达到1.64。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动状况:2001年~2004年从13.5亿吨标准煤迅速攀升到19.7亿吨。虽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上升是正常的,但如果超过了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将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煤炭: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一次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67%。这几年,为了保障供给,煤炭严重超能力生产,去年19.6亿吨产量中有1/3以上缺少安全生产保障。如果能源消费和生产仍然超高速增长,煤炭产业的持续供给和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石油: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逐年加快,去年我国石油进口已达1.23亿吨,占石油消费总量的42.2%;
储存:按目前探明储量和资源开采利用的能力,世界平均资源可用年限依次为:煤炭约230年,石油约45年,天然气约61年,而我国资源人均约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上述资源可开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
能源利用效率:我国煤炭综合回采率平均只有30%左右,国际煤炭回采率约60%~80%,说明我国破坏性开采情况严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上半年,能源增长均高于经济增长,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2.0%和12.8%,单位产值能耗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
适合国情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高位小波动运行,既有客观性,又有合理性。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征,对搞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1:能源资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条件。单位GDP能耗降低4%是今年必须实行的约束性指标,国家通过分解、落实、执行和考评这个约束性指标,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盛行业的盲目扩张。这既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
建议2: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劳动力供给多、就业压力大,在很长一个时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要把它同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起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现在有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失调的讨论、有关扩大消费的评论,其实是一个就业扩大的问题。只有就业才有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才有消费的增加;消费增加了,才能逐步改变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的比例,才能将巨大的潜在性消费变为实际消费。近期国务院有关“调高、扩中、保低”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促进扩大就业的效果,又能调整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建议3:研究制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近期,石油高价诱发的通胀迹象、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的汇率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打压发展中国家等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攀升,发达国家对我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有增无减;从一般贸易到知识产权,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案的最大目标,从美国、欧盟蔓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恶意并购、炒高房地产等,国际游资涌流我国,既赌资产价格又赌人民币利息。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加大了我国经济风险,已经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宏观调控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需要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