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省百县千村万户农户的社情民意调查
刘泽民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广泛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想所盼,今年4月,山西省政协依托各市、县政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情民意调研活动。 调研采用抽样入户问卷的方法。截至4月底,105个县调查了1262个村10284个农户。
从调研反馈的情况看,农民群众对于党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分拥护。与此同时,他们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反映了许多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期盼和希望。
这五大农民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是:
一、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解决上学远、上学贵的问题(8040户,占78.2%)。
当前,农民急盼解决的问题是:1、撤点并校后,学校布局不合理,孩子上学远、家长负担重。许多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小学生每天要跑四、五里路上学;山区一些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上学多数在15公里左右,有的甚至在30多公里。
2、上了寄宿制学校后,费用增加。小学生加上寄宿费、生活费、交通费等,比在附近上学一年要多花300至400元。黎城县上遥镇西下庄村的学生到镇上上初中,每人每月往返车费比过去多花32元。
3、撤并学校后,师资力量薄弱。仅娄烦县娄烦镇联校就有600多名借读生,而娄烦县庙湾乡共有13个行政村,目前只有6个村的学校能够继续开办。
4、“考学难、供学更难”。据沁水县政协调研,农村培养一个高中生,家庭教育投资在6300元以上,相当于一个农户近6年的全部经济积蓄。培养一名大学生,每年还需开支10000元左右。因此,农民群众一方面希望培养子女上学成才,另一方面因担负不起昂贵的子女教育费用而担忧。许多家庭因供孩子上学而陷入贫困。
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7839户,占76.2%)。
在沁水县调查的28个行政村100个农户中,有17户家里常年有病人,“小病靠顶、大病靠挺、重病听命”的现象普遍存在。自从实行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广大农民受益匪浅。但不少群众反映,试点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在试点医院看病,本来花100元就能看好的病,由于医院实行了科室承包,结果要花300元甚至更多,虽然国家报销了部分医疗费,但仍多花了钱。二是看病自己先垫付,后报销,患病时“火烧眉毛”,垫不起、借不上,合作医疗“远水不解近渴”,病情因此而耽搁。三是报销手续繁琐,标准低。一些地方规定,县医院住院报35%,转市医院报25%;慢性病报销门槛在2000块钱以上,然而,一些农户全家一年种地所有的收入也不过3000元左右。
三、应拓宽致富门路和增收渠道(4226户,占41.2%)。
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致富门路窄,增收难度大。一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没有配套设施保证。原有的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新建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水浇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以户经营、分散种养、自产自销的模式很难增收;三是村办企业少,就业门路窄。一些靠煤铁等资源吃饭的乡村,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四是缺少技能。80%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2%,转移无路、致富无方;五是缺少市场信息。农民非常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服务。但一些地方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很困难。榆社县289个行政村,有261个村31000户不能正常收看或收看不到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不足10%。万荣县有线电视覆盖率不足30%。
四、解决人畜吃水困难,保证饮水安全(3806户,占37%)。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多方筹集资金,兴建了一批饮水解困的工程,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畜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不少农民反映吃不上水、吃不上安全放心的水。一是有的地区地表水被污染,有的被采煤、选矿等企业非法超采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断流,水井枯竭;二是一些村虽然饮用井水,但水流量小、费用多,造成水费偏高。还有一些地区靠旱水井生存,由于近年干旱少雨,旱水井的水远远满足不了人畜吃水的需要;三是饮水安全没有保障。阳泉市农村总人口为73.42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44万人,占总人口的44%。
五、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3298户,占32.1%)。
一些农民反映,现在农村面貌和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少农村农民建房缺乏整体规划,或者有规划不落实,有新房无新貌。二是不少地方只考虑了新居是否整齐美观,而忽略了对旧村的处理改造,形成“空心村”。三是大部分村庄没有公厕,没有垃圾点及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放,甚至人畜混居,极易诱发疾病。四是大部分村庄缺乏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五是一些国道穿越村庄和城市近郊成为市区“垃圾场”,严重污染了农村人居环境。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呼吁,政府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领导,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大对村庄街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早规划、早施工,实行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按规划区域的标准新建或改建房屋;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适当确定建筑规模,注重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居;切实解决农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实现绿色养殖,并由乡镇和村具体组织,对农村的粪堆、垃圾堆、污水等进行综合治理。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