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抑制经济过热的努力不能报以太高的期望,让这样一个处在白热化阶段的经济体冷却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因为不得不这么做,中国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甚至日本经济增长都仰赖中国市场扩大所提供的动力。
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对美国来说也是利益攸关,美国公司早就发现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能为它们提供丰厚的利润,尤其在这样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尽可能压低成本对美国公司来说至关重要。此外,中国央行还持有326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美国维持低利率政策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很难有人相信中国真的希望让经济降温。GDP总量已经达到22000亿美元的中国经济总是出人意料,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是指令型经济,甚至有人为此提出指责,但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不太听话\"。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由于吸引外资和增加投资能够带来巨大收益,在让经济刹车方面地方政府多多少少有些不太情愿。这就是中国经济难以降温的真正原因。
中国不仅缺少一个成熟高效的金融市场让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而且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中国同样也显得无能为力。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二季度还是增长了11.3%,接近过去10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经济下一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或许能够提供某些线索。通过比较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各国的经济状况,我们就很能很容易地知道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什么位置,而且能够预测它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从表面看,金融危机前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经济似乎与中国并没有多少共同点。引发那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泰铢出人意料地贬值。这一点与中国更是显著不同,人民币当前面临压力的是升值而不是贬值。但这里面仍然有许多相似性,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当年泰国不相上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开始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质量,进而对人民币能否继续维持目前币值持怀疑态度。
中国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扩张和出口市场扩大带来的错觉,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繁荣并不具有持久性,这一点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亚各国有些相似。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惊人增长,中国甚至在2005年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国内消费非常低,中国居民家庭支出在GDP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低到了让人不解的程度。
在国内消费严重低迷的另一面是产能过剩,这与危机前的东亚各国很相似。尽管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着过热的危险,但中国最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让经济高速发展继续维持下去,因为中国需要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让社会保持稳定。
目前,全中国范围内都在兴起一股建设热潮,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有十几座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争取成为中国的第二个上海,五星级酒店、超大型购物中心、六车道的高速公路、能起降波音747的大型机场在中国已经是比比皆是。如果经济出现放缓,这些项目都将出现财政危机。
产能过剩掩盖了经济过热的许多典型症状,同时也让中国管理层掉以轻心。
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都放弃了投资推动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战略,转而寻求更具内在性和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并没有实现这种转变,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已经与危机前的东亚国家越来越象。中国经济列车高速前行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中国领导人还是应该看看前面的道路是否安全,重新审视一下东亚金融危机或许对中国有所启发。
“大家发资讯网”整理
(如何免费阅读机构内参高级版,获得最有投资价值的狂飙黑马?查询详情:https://www.dajia888.net
https://www.3jia2.cn)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述文章内容没有利害关系。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