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山西省稷山、临猗、夏县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转移支付后,由于经费短缺,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向上“跑款”的现象,有关系就能争取点支农资金,没关系的只能干等。
一些农村干部担忧地说,中央拿出的支农资金像是一个蓄水池,农村则像亟待灌溉的农田,但由于中间渠道太多,容易产生跑漏现象。 普遍存在的“跑款”风表明有关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上存在漏洞,国家应当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规范和管理,使其能够公平合理地流动,不能让支农资金凭关系分配。
“要上钱就是好干部”
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支书张占胜说:“现在农村干部没啥干的,就是往上面要钱。要上钱就是好干部,要不上就证明你不行。”
已在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支书岗位上干了15年的姚学庆说,他除了管理村子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外,每年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在上级部门争取各种资金。
稷山县委有关负责人坦承,这个县里发展比较快的一些村子,除了有村办企业外,很多都是因为村干部能够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到各类资金。
姚学庆、张占胜等基层干部说,现在很多村干部都想在任期内为村子发展多干点事,“要对得起推选自己的村民”。但在国家实行转移支付后,村子没有了提留款,村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村子在没有其他收入的情况下,搞建设只能靠上级部门拨款,而支农资金总量就那么多,他们只有通过各种关系从主管部门那里争取多分一杯羹。
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有15000多亩耕地,4500多名村民,以粮棉果为主导产业。支书张占胜介绍说,过去缴纳农业税,国家能给村里返还八万块钱,基本能维持村子的运转。“而现在国家转移支付款只有不到三万元,除去村里的订报费、审计费、代管费、村小学投资款等费用后,七个村干部的工资都没了着落,更别提农村建设了。”
稷山县西社镇、夏县胡张乡等地的一些村干部也说,现在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的干劲都很足,但大多苦于没钱。在“上面”有关系的村子还能争取点支农资金,没关系的就只能干等。
导致村庄不公平发展
在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群体中,向上“跑款”的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一些基层干部的担忧。他们认为,“跑款”风至少有以下一些危害。
首先,会导致村庄的不公平发展。稷山县南阳村是革命老区,从这个村走出去的在山西各级政府工作的领导干部较多,“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争取到各种支农资金。”姚学庆说。近年来,通过各种关系,这个村共争取到巷道硬化等各类资金100多万元,再加上村里每年有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近几年南阳村成为稷山县发展较快的大村之一。在率先完成了全村巷道硬化后,去年南阳村又投资了140多万元用于街道绿化,他们还为每户村民办理了50元的财产保险,为每位学生减免了40元的学杂费。而与南阳村同县的西社镇山底村却为联办小学的经费发愁。位于山底村的山联小学是山底村与其他两村联办的,每年经费要靠每位村民一元钱的教育投资款。山底村支书王云龙说,当地一家企业每年给村里的两万元征地款是这个村的全部收入,现在山底村道路还没有全部硬化,提供给联办小学的教育投资款也只有680多元。
其次,容易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心态失衡,直至影响他们在村子里的威信,新农村建设无从开展。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支书张占胜说,在基层,能要上钱的村干部官好当、事好办,就连说话时也理直气壮,而要不上钱的只能垂头丧气,甚至泄气。“邻近的一些村通过关系争取资金,在国家提出巷道硬化之前,就完成了任务。我们村的拨款要是有他们1/3的话,我也能把事干得漂漂亮亮”,张占胜说,“对村干部来说,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在夏县胡张乡王村,阴亚合等村民在评价刚当选的村支书时说:“他上任后,村里虽然没欠下债务,但由于没有关系争取不到什么资金,村里的各项建设很难开展,一直平平淡淡。”
最后,不加约束的“跑款”风还会增加腐败和资金挪用的可能性。张占胜说,一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能为老家的建设拨些款,村民对其感恩戴德,久而久之有可能滋生不正之风。此外,村干部把资金争取回来之后,多数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将部分款项挪作他用。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很多村子争取回来的资金并没能专款专用,如从交通部门争取的道路建设费用被挪用于水利设施建设等。
潜规则令人忧
在农村,向上“跑款”、“跑项目”已经成为一些基层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不仅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暴露出三大问题。
问题一:支农资金管理存在漏洞。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拿出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建设,其中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山西省今年省级财政也安排了支农资金16.3亿元,比去年增长58.6%。充足的资金投入本是好事,但由于资金管理存在漏洞,广大农民并没能十分公平地享受到政策的惠泽。
记者采访发现,原本是规范管理,有着严格申报、审批、使用、监管程序的支农资金却存在着凭关系分配的潜规则。有关系的基层干部能够在掌握支农资金的实权部门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没关系的基层单位只能干等。“人情”盖过规范的分配方式,使支农资金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好钢难用在刀刃上。
问题二:基层干部如何摆正工作心态。国家有关政策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生产发展。这就意味着基层干部的主要任务在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能力,通过生产发展来带动农民生活富裕。然而,在基层很多干部却将主要精力放在向上“跑款”上,甚至在“跑款”的途径数量上互相攀比。跑到款的基层干部理直气壮,跑不到款的垂头丧气。
这种错误地将农村面临的发展机遇看作是“跑款”、要钱的机遇,轻发展而重“歪门邪道”的做法,凸显出一些基层干部建设新农村的不正常心态。
问题三:一些基层干部政绩观错位。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些基层干部通过各种关系从上级部门争取到的支农资金大多用于村子巷道硬化、街道绿化等“面子”工程,较少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项目上,有的甚至出现资金挪用等违规现象,如将水利资金用于巷道硬化等。
这种支农资金的混乱使用,看得见的负面影响自不必说,同时也反映出某些基层干部轻“发展”重“形象”的错位政绩观。山西南部某贫困县的一个乡镇,通过从上级部门争取各种支农资金,甚至从银行贷款来建设园林村,村子绿化得很漂亮,各级政府很满意,但农民生产增收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
专家指出,要堵住“跑款”风,必须加强国家对支农资金的监管。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有16个之多,这些资金指标又分别下拨给各省所属系统的厅、局、办,形成逐级分配的格局;有的“管钱”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加之支农项目审批制度公开化、科学化不够,助长了基层跑资金、要项目之风。这就需要在公共财政建设中,建立更重参与性的效果评估机制,减少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