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汇率这种手段来调节贸易顺差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我国资源型产品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和当前资源供求状况相吻合
本报记者尤越发自北京
昨日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的《中国经济季报》再次显示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这一令人瞩目的问题。 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7月份贸易顺差创历史最高纪录。出口持续大于进口,第二季度按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了24%,进口只有18%。因此,贸易顺差继续扩大,6、7月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该报告分析了中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的产生原因。报告称,中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反映出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从短期来看,贸易顺差是由贸易伙伴旺盛的需求和人民币在2006年一定程度上的实际贬值所推动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继续保持缓慢的升值,7月底达到1美元兑换7.99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也随着美元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而贬值。两者相抵,名义有效汇率(贸易加权汇率)自2005年底以来已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大规模、持续上升的贸易顺差及其对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加大了市场对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
该报告认为,中国的贸易结构日益多样化,而且正在进入高端市场,造成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除了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外,还包括贸易结构的快速升级。数字显示,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54.7%下降到2006年前6个月的51%。如果这一势头继续下去,对外贸易将不仅有利于中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还将带来更多的增加值和利润。另一方面,向中国提供中间投入品的国家的出口增长可能会有所放缓。
一些业内人士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了对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缘由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立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国贸易顺差失衡问题的背后不是单一的汇率问题,不能单一靠调整汇率来解决,还需要调节资源型产品价格。作为我国的有关部门应该关注到我国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贸易失衡的状况背后实质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型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不一致,应该加快调整。我们通过汇率这种手段来调节贸易顺差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我国资源型产品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和当前资源供求状况相吻合。
于立新说,中国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失衡状态的背后的实质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在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但是作为资源型的原材料价格与国际不一致。这其中包括大量的水资源、煤炭资源、矿产资源,水、电、煤、油、运输等资源型和基础性的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背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国和美国的经济结构是互补的经济结构,我国老百姓储蓄很高而不愿意消费,相反美国的老百姓是借钱来消费,因此要想解决目前的贸易顺差问题,需要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或者经济政策都作出相应的调整。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