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蕾发自北京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前司长翟志宏在上周卸任后,第一时间内接受《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的专访。这位研究外贸问题多年的官员从外贸结构的角度分析后认为外贸高顺差的局面还将维持多年。 他认为贸易结构实现转变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转变吸引外资的观念、适当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并在强制结汇、促进进口等方面率先制定现实性的政策。高顺差几年内不会改观
《第一财经日报》:7月贸易数据不久前出台,146.13亿美元再创了单月最高,这个数据是在您的意料之中?
翟志宏:是的。如果我国的基本政策没有大的调整,即使考虑到人民币汇价上升的因素,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出口高额顺差的局面仍将会维持。
《第一财经日报》:您是从什么角度得出这个观点的?
翟志宏:从统计的角度,我观察的是贸易结构。以2005年为例,已公布的2005年1020亿美元顺差只是当年各项进出口顺、逆差相抵后的净值。为了便于说清问题,必须把切入的角度从净顺差调整为总顺差。如果按总顺差计算,2005年我国按贸易方式分组的顺差为18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占78.2%。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又有81%的顺差来自于外资企业,以此计算,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的比重为63.3%。
《第一财经日报》:是否可以理解推高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
翟志宏:对!所以我认为贸易顺差是带有刚性的,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是2005年所特有。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在2000~2004年类似的情况就已经存在。
在这几年的数据中,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之所以会出现波动,是因为一般贸易进出口趋势发生了逆转。当一般贸易出现顺差时,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2001年和2003~2004年都是一般贸易出现逆差的年份,结果造成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大大提升,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100%。而2000年、 2002 年和2005 年的一般贸易都是顺差,从而当年造成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下降。但是这种百分比的变化,不反映加工贸易顺差绝对值的增减变化。事实上,2000~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一直都是顺差,并且逐年增高,每年平均新增顺差194.7亿美元,并且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总顺差中的比重稳定上升,其所占百分比年平均新增3.3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国外媒体和学者都认为中国出现高顺差是内需不足,您是否同意?
翟志宏:我不完全同意。我们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过快。而外商直接投资中70%是投到制造业。我们要看看这些制造业有多少比例是外销的,很多外资进入之后根本不是瞄准中国国内市场,主要是欧日居多。
《第一财经日报》:那能否因此说中国的贸易“质量”不高?
翟志宏:也不能这么武断。刚开放的时候,欢迎外资大量地进来,可以解决政府收入问题、就业问题等。直到现在来讲,吸引外资仍然是一个基本国策。这也符合经济逻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后果已经开始显现,必须引起重视。
《第一财经日报》:这些后果具体是什么形式?
翟志宏:现在整个国家全盘的经济都要承受逐渐加大的贸易顺差的后果。不久之后,外汇储备可能要突破10000亿美元,而人民币升值只是对一般贸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减少出口退税就会影响相当一大部分企业,又影响到相当一大部分进城的农民工。
因此如果升值过快,对国内经济冲击很大;但是如果不升值,国际上贸易摩擦加剧,这是一个比较两难的局面。此外,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强制结收汇制度,银行外汇占款过多,市场上流动性资金过多,导致银行资金充裕只能贷款,这又推动了投资过热,并蕴藏一定的金融风险。应适当节制FDI
《第一财经日报》:针对这些状况,当前有什么措施吗?是否从转变贸易结构入手?
翟志宏:我认为首先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这几年不应该再把出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商务部一直强调要改变利用外资的结构,但我认为结构性的变化是缓慢的,在国内资金相对充裕的时候,不能一味鼓励出口,还要研究如何扩大进口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但眼下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恐怕仅仅是观念的改变没有大的作用。
翟志宏:我认为中央的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再看企业和地方政府。企业之所以愿意出口,是因为国内现在经济秩序并不规范,陷阱很多,出口虽是微利,但它有保证。地方政府方面现在还在吸引外资,因为外资确确实实给地方带来很多的好处,外资在纳税等方面相对规范,这给地方带来了充裕的财政,因此短期内的冲动也解决不了。
《第一财经日报》:对此,您认为有哪些当下可行的政策建议?
翟志宏:我的观点是适当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因为即使是汇率调整仍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将表面的顺差缩小。但之前我提到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抑制作用明显,加工贸易受影响较小,而“加工贸易”这部分是刚性的,是根本的原因,因此汇改解决不了。另外,强制结汇制度也将改革,应改为自愿结汇,减少银行的资金储备,实现部分外汇的“藏汇于民”。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