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价医药费”,到“齐二药”事件,再到“欣弗”事件,医疗体系的危机似乎再次升级。一连串危机的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恢复患者对医药和医疗体系的信任。
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监局”)通报安徽华源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调查、检验结果: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违反规定生产,是导致这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这个结果终于使得“欣弗”事件有个明白的结果。据国家药监局新闻发布会透露,安徽华源2006年6月至7月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相关样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菌检查和热源检查不符合规定。
从“齐二药”到“欣弗”,这两个事件有着本质的不同。“齐二药”是由于原料出了问题,相关责任人为了利益而玩忽职守。但是“欣弗”事件最后的化验室结果是无菌检查和热源检查不合格。因为细菌而导致的医疗事故,跟药品质量成分重大错位有着不同。因为每种药品都有各种不同的不良反应,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无不良反应的药品,而热源反应,仅仅是菌类造成的,这种不良反应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及时治疗,不至于让患者丧命。
因此,这就需要对我们的用药环境因素进行反思。在我国,很多农村医生出身于卫校,限于专科培训,对于全科的疾病诊断还存在技术缺陷。就像哈尔滨的小女孩,在“欣弗”输液的过程中,医生并没有注意到输液的速度,原本应该半小时滴完的速度,医生却在10分钟内完成了大半的输液量。在如此基本的环节上都会存在问题,更不用说混合用药了。
但是,从国家药监局宣布的结果中,似乎忽略了医疗界用药环境的因素。没有人去给公众呈现一个用药环境,也没有人去把医院用药情况的考证结果告诉公众,更没有人去展现任何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欣弗”作为一种抗生素,它的不良反应是存在的,特别是夏季,而且很多专家一再倡导,医生尽量少用抗生素,并警告过抗生素的巨大危害,但一些医生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个警告。从公开的信息可以看到,很多患者是因为患了感冒而注射了“欣弗”,最后导致了死亡。面对这样的用药环境,我们很难不担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是,“欣弗”事件跟我们的医疗体系也息息相关。“欣弗”50%的市场走向了农村,走向了乡镇卫生所,走向了个人诊所,原因在于便宜。据查,“欣弗”大都流入了安徽最大的医药批发市场,跟正规渠道购买“欣弗”相比,医药批发市场仅需3元,而正规渠道是8元。对于小型诊所、贫困的乡镇卫生院来说,唯一的目的是节省成本,去医药批发市场是最好的选择。但正是这样的批发市场,让“欣弗”大批流向边远地区和无法监控的市场。
脱离监控体系,出现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对于大点的医院,出现热源反应,医生一般都能处理。但是,“欣弗”面对的是农村市场,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以及器械都存在问题。如此大规模地流通到农村医疗市场,后果是难以计算的。据查,到目前为止,能联系上以及收回来的“欣弗”仅占安徽华源6月份销售的3186192 瓶,收回1247574 瓶,收回途中173007 瓶,异地查封403170 瓶,还剩1362441瓶的“欣弗”不知去向,它将带来的后果仍是个未知数。
另外,关于“欣弗”生产工艺的改造流程,本应该上报上级监管部门,但“欣弗”没有,连备案都没有做,但这样的企业仍然在生产,没有人去突击检查,如果不是因为群体事件的发生,不是媒体的曝光,“欣弗”也许会像很多药品一样,造成不良后果却不知道原因。
类似“欣弗”事件,在国内医药市场绝非仅此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这要求我们整个医疗体系负责任地面对这个现实,必须呈现出最大的诚意和勇气来解决问题,从而重建人们对医疗体系的信任。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