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钱”流入被夸大
本报讯 随着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关于万亿元海外对冲基金可能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的担忧声再次不绝于耳。但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一位权威人士表示,在中国资本项目受到管制、金融市场开放度不高的情况下,对冲基金难以大规模进入中国,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数量也被夸大。
“对冲基金大量流入中国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表示,“我们和一些国际上的对冲基金有过接触,在人民币升值的大预期下,他们确实有大量持有人民币的愿望,但在国内缺乏外汇衍生产品和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大量持有人民币的敞口风险太大。另外,对冲基金还要面对政策风险,政策一动,他们很可能血本无归。因此对冲基金不可能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中国,即使赌人民币升值,他们也会选择比较开放的新加坡、韩国等周边市场来操作。”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说,在资本项目开放的国家中,外国资本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进出,而“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十分严格,同时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也并不高,在人民币不能进行自由可兑换的情况下,没有真实的贸易和投资背景,‘对冲基金’这种典型的‘热钱’大规模进入市场确实不太可能”。
缺乏流出的渠道也为对冲基金的进入设置了障碍。从理论上讲,游资只能采取原始的方法,即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或购买人民币资产,坐等人民币升值,然后再换成外币大规模出逃。
与对对冲基金的担忧一样,对国际“热钱”的恐惧显然也被夸大。2002年起,关于“热钱”进入中国数量的争论就甚嚣尘上。1200亿美元、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各种关于“热钱”的数字从来就没有定论。多数人将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FDI(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的差值看作是“热钱”的数量。
然而,这位在外汇管理部门工作多年的权威人士对此表示,外汇储备的增加与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的缺口并不代表“热钱”的流入,这种算法过于简单化,“热钱”的数量没有那么夸张。
他表示,外汇储备减去FDI与贸易顺差的部分中不尽是“热钱”,含有部分合理投资及合理流入项目。以2005年为例,在计算“热钱”的流入时,还必须考虑到总计为56.45亿美元的QFII额度、没有计入贸易顺差中的旅游贸易项下收入75亿美元、增加了几十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以及股权投资等其它一些没有计入贸易顺差及FDI项的部分。“如果把这些加上FDI和贸易顺差,可以明确的是,2005年通过这些正式渠道进入中国的资金有2000多亿美元,而2005年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量也就是2000多亿美元”,因此“‘热钱’的数量没有一些统计中所说的那样夸张”。
“热钱”数量究竟有多少?这位权威人士不愿给出猜测。梅新育也表示,目前没有什么公认准确的统计“热钱”方法,“现在的数字与其说是推算,不如说是‘猜算’”,“热钱”本就是灰色的,要想精确统计出它的数量难度非常大,把所有的数据收集齐也许就需要两年的时间。“即使我们能够精确计算出来,由于时过境迁,对于政策也不会有什么指导作用了”。
“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是打击“热钱”,而是改变国内经济失衡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权威人士最后这样表示。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