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陈平已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刚下海,为了推销中国的日用产品,一次次徘徊在莫斯科和布拉格街头的“倒爷”了。现在他是“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排名312位、身家几亿的企业家——不久前他接掌了阳光卫视,成为了这艘曾经几乎倾覆的传媒游轮的新船长。
从地板商到“国际倒爷”
1990年陈平下海前,他曾担任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上海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科技、经济、社会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中信集团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下海之初,陈平主要替那些接到出口订单的香港企业在内地寻找加工工厂。“当时钱很难挣,一个月才挣几千块钱。”在艰难的挖到了第一桶金后,陈平抽身来到了中缅边境,做起了珠宝原料和木材原料的生意。那段时间,他频频往来于南亚和粤港。当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陈平自己办了一家地板加工厂,但这次他不仅没挣到钱,而且几乎赔个精光。“我那时身上只剩下了5万块钱。”这是陈平在生意场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创。
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得以远赴欧洲寻找新的商机。那时正逢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在这些国家的变革中,人们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这让陈平看到了机会——陈平通过火车将国内的商品批量运到法兰克福,然后再由此销往东欧各国。依靠 “国际倒爷”的活计,陈平开始了他的原始积累。
随着时局的变化,不久陈平就把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他憧憬着自己的财富梦想在那里起飞。
很幸运,陈平在美国结识了辛迪加巨头——洛克菲勒家族。很快,陈平依靠自己在中国国内的资源,赢得了与洛克菲勒家族合作的机会,双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不久公司在北京的业务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灰心,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的南巡讲话让他看到了中国经济振兴的机会,于是打点行装回国开始再次创业。回国后他在香港创立泰德时代集团,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泰德时代日益壮大。
在“废墟”上重建一个频道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泰德时代集团建立了教育网和空中美语网。不过到2000年收购《网络报》,陈平才开始真正涉足传媒领域。但与传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让陈平饱受打击。“赔了好多钱,真是一塌糊涂”,陈平说。
失败没有让陈平收手。2003年兼并《红色资本家》杂志,2004年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阳光媒体”,2005年拿下阳光卫视,2006年收购了经济导刊。这其中尤以收购“阳光媒体”最为令人瞩目。
《综艺》在今年4月一篇名为《阳光卫视的资本苦旅》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陈平接管阳光卫视的经过。其时谈及接管阳光卫视,陈平自称十分无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但他也表示:“我觉得阳光卫视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那时的陈平对接管阳光卫视既无奈又憧憬,因为当时的状况几乎可以说是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频道。
2005年接手阳光卫视后陈平对阳光卫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建。今年5月,阳光卫视开始改版,新的阳光卫视除了坚持人文历史纪录片之外,还加大了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节目的制作播出。在8月初,阳光卫视新推出了一档名为《经济学家》的访谈节目,陈平也由幕后走到了台前,当起了主持人——为了阳光卫视,这个新掌门也不得不开始“秀”到前台。
不少业内人士在评价阳光卫视的未来赢利前景时,认为阳光卫视只靠传统业务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陈平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阳光卫视将来新的商业模式中,他提出广告收入占阳光卫视营业额中的比重要适当下降。阳光卫视要扭亏为盈,新媒体将是突围的主要方向,早在今年年初,陈平就开始了阳光宽频的筹备工作。8月份,阳光宽频启动,陈平在传媒市场上布下了一颗重要棋子。
另一方面,阳光卫视还尝试跨媒体经营,比如《经济学家》的专访内容将登上集团旗下的《阳光财富》和《经济导刊》两本杂志,借助两本杂志在海外渠道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这种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将是阳光卫视今后的一个重要实践道路。
在这种思路指引下,如今陈平手中已有了一个由互联网、杂志和电视组成的“传媒矩阵”,虽然盈利前景均不甚清晰——陈平已经年过50岁,“知天命”的他又和自己打了一个赌,不知等待他的牌面会是什么。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