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部分单位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等问题,为此,建设部门要求自8月14日起,一律停止审批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项目。
    面对飞速上涨、居高不下的房价,广大消费者要么是望房兴叹,要么是背上沉重负债包袱。但与此同时,一些权力部门人员绕开市场,以集资合作建房的方式,花远远低于商品房市场的价钱,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不同的住房境况必然带来不同的社会感受。诚如专家所言,建设部门叫停权力部门集资建房,把这些权力部门的住房纳入市场化运作中,就是促使相关单位增加对房市的了解,从而切实落实住房保障制度。
    我以为,建设部叫停权力部门集资建房,从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同时反映了反对福利腐败与权力寻租的政策意图,因此,这个措施体现了正确的政策方向。 但是,基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本身存在的诸多积弊,叫停集资建房,却未必就是一剂使房地产市场本身趋于健康理性的良药。
    显而易见,对那些权力部门来说,他们搞集资建房,也要通过诸如征地、拆迁以及种种审批程序来最终实现的。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权力部门却能够一路绿灯,花费的各类成本都远远低于市场条件下的运作。比如,许多权力部门购买土地的价格比开发商要低得多,从相关企业那里购买原材料的价格也比市场价低得多,甚至,他们支付的各类税费也比开发商低得多。
    所谓无利不起早,这些权力部门要想从市场中获得低价的商品,要想从其他单位部门得到优惠的待遇,他们就必然要有所付出与回报———手中的权力。人民给的权力却被这些权力部门拿来为自己谋私利,这样的行为,只能不断滋生出权力寻租以及其他类型的腐败行为。
    而且,利用自身的权力,获得低价的土地,免除种种税费,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就是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让其他的消费者来埋单。也就是说,权力部门在集资建房过程中体现出的权力市场化,不但容易滋生腐败,本身也违背市场公平,有损社会公平。而且,这样不合理、不公平的福利房,既容易在权力部门内部形成相互攀比的现象,更容易带给其他社会群体强烈的被剥夺感。
    也正因如此,此次建设部叫停党政机关集资合作建房,把权力部门住房推向市场化,就是革除利用特权支配社会资源的弊端,通过分配制度的公平,来还原房地产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问题是,当前,建设部门叫停权力部门集资建房,把权力部门住房推向市场化,在带来制度公平的同时,却未必立即就可以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良性的秩序,甚至还可能产生新的尴尬与隐忧。那就是,叫停集资建房以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房源供应渠道更为单一了,房地产市场有可能变成更大的垄断市场;而更多的人被推向房地产市场,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购买能力较强的权力部门人员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就有可能进一步助推房价的上涨,使房地产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不过,必须厘清的是,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形,起因还是在于政府部门一次次对房地产市场推出的宏观调控措施,都陷入到与“影子”博弈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形的出现,并不能否定叫停权力部门集资建房的积极意义,毕竟,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必须剔除权力对社会资源的强占与滥用,只有在权利公平的背景下,再去诉求市场的理性。恰恰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尴尬与隐忧,政府部门才更应该积极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改变房地产“市场失灵”的种种弊端,尽早还原一个公平、健康、理性的房地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