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透露,飞利浦已经同多家公司和私募股权财团进行接触,希望出售LG-飞利浦液晶公司的33%股份。据记者了解,早在几年前飞利浦的战略重心就向医疗、照明等方向转变,同时流露出淡化或变卖出售其他业务的倾向,而今年8月初则出售了尚在赢利的半导体业务。
业内专家指出,库存压力大、投资风险高等因素迫使飞利浦可能出售亏本的液晶面板业务,而液晶面板业务由谁来接手无疑将对平板电视上游市场竞争格局产生微妙的影响。
液晶面板成烫手山芋?
继本月初抛售尚还赢利的半导体业务后,近日业界又传出飞利浦将出售其拥有的LG-飞利浦公司的33%股份。据了解,随着近几年飞利浦战略重心的转移,医疗、照明和部分消费电子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而其他业务都将逐一淡出飞利浦的战略规划。
此次选择退出液晶面板业务,表面上是按照飞利浦的长远规划。但事实上,退出却另有隐情。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高级研究经理盛哲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飞利浦欲出售液晶面板业务可能迫于三方面因素:
首先,今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液晶面板产能严重过剩,导致LG—飞利浦公司亏损额达3220亿韩元,而去年同期则赢利411亿韩元。
其次,是液晶面板质量方面。随着其他厂商技术、综合实力的迅速崛起,LG—飞利浦的液晶面板相对夏普、三星、友达等企业来说已毫无优势可言。
此外,LG—飞利浦液晶面板发展速度已经落后。夏普、三星等都有意愿或已经开始启动第八代线面板生产,而让LG—飞利浦在严重亏损的状况下,再拿几十亿美元来投资风险极高的八代面板产业是不太现实的。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市场总监彭煜告诉记者,飞利浦淡化液晶面板业务的动作早就有迹象。合资公司成立之初,双方各持有相近的股份,而现在却是LG占有大部分股份。此外,液晶面板是资金密集型工种,这需要企业不断对其投入,而产出却不会立竿见影。这种情况下,飞利浦避免将资金套牢液晶面板产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日企接手可能性最大
显然,在液晶面板业务严重亏损情况下,飞利浦选择出售液晶面板业务的可能性极大。据记者了解,目前飞利浦拥有LG—飞利浦合资公司33%的股份,按照目前经营状况,其他企业想持有这33%股份至少需要斥资数十亿美元的代价。
从全球平板电视发展状况来看,有实力接手飞利浦33%股份的只可能是日系或韩系彩电厂商,日系厂商接手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韩系厂商如三星、LG等都拥有多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而日系厂商除夏普自产自销外,其他厂商都有实力和理由角逐这33%的股份。
彭煜告诉记者,前不久东芝、索尼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全面进军液晶市场。但截至目前,东芝、索尼却只是各有一家合资的液晶面板工厂,这根本不能满足其整机生产需要,所以其接手飞利浦的33%的股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据DisplaySearch统计显示,2006年第二季度,索尼已经取得了11.7%的液晶电视市场份额,销量升至全球第四。
整机销售量大增使得对面板的需求进一步加剧,而索尼执行副总裁井原胜美近日也表示,索尼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厂商。显然,面对飞利浦33%的股份转让,索尼肯定有所动作。而东芝退出等离子首捧液晶,在33%的股份面前也必定有所作为。
此外,从技术上讲,东芝、索尼尚未表现出独立生产面板的能力。因此借助飞利浦的股份,和LG联手无疑成为他们进军上游最好的途径之一。
当然,出于完善平板市场体系的考虑,占据全球30%等离子市场份额的松下,也有可能接手此项业务。不过,任何企业选择接手,都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液晶面板格局竞争微妙
虽然飞利浦退出液晶市场,出售33%股份的持有权可能对液晶市场的影响很大,但这仅限于液晶市场内部的调整,对平板电视整体市场格局影响可能不大。
盛哲指出,无论企业选择退出还是进入,都是基于企业对液晶市场前景的判断。在整机销售规模和过剩面板自销方面都没有其他企业强势的情况下,飞利浦选择退出,合情合理。而飞利浦的退出可能造成液晶面板市场格局的二次划分,对想涉足液晶面板领域的厂商来说是个机遇。
彭煜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是液晶内部越发严重的问题。在液晶电视方面,飞利浦相对三星、LG、索尼、东芝等企业毫无优势,飞利浦涉足液晶面板更多是出于电脑液晶屏方面的考虑。而选择退出,会提供给其他液晶面板需求量大的整机企业互相竞争的机会,可能会加剧液晶面板之间的产业竞争。
显然,飞利浦选择出售液晶面板业务只是在现有液晶面板产能规模上的重新划分,短期内并没有表现出液晶面板扩产或减产。重新划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面板厂商之间的竞争,从而引发液晶面板产能过剩,走向恶性竞争。不过,这一切影响的范围依旧只是液晶市场,对平板市场现有格局影响甚微。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