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
“腐败款”或致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15%
今年上半年,投资过热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但是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却对此提出质疑。
这位在投资管理及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有丰富研究成果的学者指出,在国有投资的工程中,由于少数官员层层贪污工程金额,使投资金额在进入实际工程过程中大大“缩水”。由于这笔“腐败款”仍然纳入统计口径,因此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可能被高估。他估算这笔费用达国有工程计划投资的30%或者更多,占全社会投资的15%以上。就此问题,《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对张汉亚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关注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腐败这个问题的?
张汉亚:1993年之后,我注意到很多交通厅厅长落马的事件,他们贪污的钱就是工程的钱。有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高速公路工程计划每公里造价4200万元,实际到位的工程款只有1800万元,但是最后统计还是算4200万元。
而另一方面,这几年投资率越来越高,我认为实际对原材料的消耗没有那么大,这里面肯定存在投资资金的流失。
《第一财经日报》:你说全社会投资的15%被高估了,你是如何计算的?
张汉亚:我没有办法精确统计,只是根据我所了解的工程财务状况。上面说的例子是一个研究生向我透露的,之前他就在这个工程队。这个例子我认为有普遍性,但是没有办法精确计算。按照这个案例类推,这些年国有投资占社会投资总量的40%~50%,而其中流失资金按30%计算,就是社会总投资的15%。
《建筑时报》今年4月刊登的揭秘建筑业商业贿赂的文章中也指出,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一般而言,光发包方的回扣一项就为工程总金额的3%~5%。”我国近几年处理的贪官之中,大部分都是在工程委托之中索贿和受贿。
其次,国家早就规定不准层层转包,但在许多工程中仍然层层转包,有的工程甚至转包4~5次,每转一次,就被扣掉8%~15%的管理费,最后到施工现场的工程费往往不到计划的50%。许多特级或一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工地上施工的却是没有任何资质的农村包工队。
另外还有设计中的虚设项目和虚报采购价格,重复计算工作量等问题。前些年北京军区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在总额8亿多元的建设费用中,查出施工单位虚报的工程结算达1.3亿元,占施工费用的15%左右;湖北省审计部门审计总额56亿元的施工费用中,发现7.46亿元的虚报,占施工费用的13%左右。
这些各种方式从工程中流出去的资金,最后都被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但实际上是进入个人的腰包。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国有投资之外,其他投资有类似问题吗?
张汉亚:私人项目通常不会这样。国家的项目,有的是直接腐败,有的是投资效率低。比如建一个400吨的钢厂,国有投资可能要400亿元,而民营只要180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固定资产投资高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的逻辑成立,这个问题是否会带来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误差?
张汉亚:我认为,事实上投资并没有对经济造成紧张,没有必要每年都为投资率的上升而担忧,并花很大的精力作无用功,而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统计工作和制止投资建设过程的腐败现象等方面。
尽管我的调查也很粗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当前的统计方法无疑是有问题的。
比如2004年的投资率(资本形成率)超过40%,是用资本形成总额除以按支出法统计的GDP得到的。其中扣除了土地购置和搬迁等不应计算在固定资产之中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0.8%。
但实际上,我认为还有许多费用不应算入固定资产投资之中,除去刚才说的腐败因素,还包括从设计到招投标的费用,因为这些没有造成物质消耗。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