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腾
    千家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拉出“中阳”,多数业内人士眼镜大跌。
    在上半年行业景气度一般、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不到15%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净利润出现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幅尤其引人关注。 按照经验数据,如此收入增幅只能使净利润基本持平。与经验的偏离也正是业绩变化出乎预期的主要原因。
    显然,收入与利润的关系缘何发生改变、这种关系能否持续等等问题,更值得深入思考。
    收入利润关系异动
    截至8月24日,共有1003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这些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22亿元,同比增长14.49%;实现净利润685亿元,同比增长12.76%;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423元,比2005年的0.1355元增长了5%。在收入增幅低于15%的条件下,净利润与主营收入首次出现同步增长。
    虽然中石化、宝钢等大公司尚未披露半年报,但从分析师的预测看,这些公司并不会对半年报整体业绩构成方向性的影响———包括收入与利润关系出现的“异动”。
    观察最近10年的半年报,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接近甚至超过主营收入的年份并不鲜见。例如,2003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幅为29.76%,而净利润增幅为31.15%;2004年收入增幅为32.51%,而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47.09%。但经验数据同时显示,当收入增幅低于20%时,利润增幅一般会比收入增幅低10个百分点以上。例如去年中期,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增幅达到24.24%,而利润增幅只有4.20%。
    这种看似复杂的关系,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维持利润水平不下滑或小幅增长,需要一定的收入增长幅度。而在收入增幅超过平衡点时,由于净利润增幅弹性远大于收入增幅弹性,其增长也更为显著。事实上,“五朵金花”、“煤电油运”等行业景气度提高、尤其是相关行业产品价格的上升,使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收入的增长撬动了更大幅度的利润增长。
    因此,虽然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并不显著,但却是对既有的收入-利润关系的某种修正,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制度变革之手
    成本费用控制得力、非经常性损益添彩,这是从财务角度对上述变化作出的解释。
    统计显示,上半年1003家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为9424亿元,同比增长15.22%;三项费用合计为1214亿元,同比增长13.89%。成本和费用的增长与收入基本同步,从而改变了多数年份成本费用增长超过收入,从而造成增收而不增利的现象。
    此外,非经常性损益也为半年报增色不少。今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28亿元,同比增长8.04%,比扣除前的净利润增幅低4.72个百分点。
    当然,利润表发生的各种变化都有深层次原因,而从行业的角度似乎很难对此作出解释。今年上半年,除了有色、工程机械、食品饮料等行业可圈可点外,其他行业、特别是权重较大的行业景气度都一般,钢铁等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大幅下滑。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成本费用控制力度加强、以非经常性损益为代表的“盈余管理”思路发生改变,上市公司业绩显露出内生性增长苗头。制度变革是带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难从总体上量化,但在一些公司身上仍能深刻感受到制度变革的力量。如以认沽权利作为股改对价的G冶特钢(行情,论坛),在主营收入同比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净利润由去年中期的3315万元增长到今年中期的1.96亿元;有股权激励计划的G深振业(行情,论坛),今年中期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成本费用却出现大幅缩减,其净利润由144万元增长到17458万元。类似的情况在有业绩承诺、增持承诺、以重大资产重组完成股改的公司身上并不鲜见。
    分析人士认为,制度变革对半年报的改造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其潜在影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清晰地显示出来。它有可能会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自下而上地对利润表进行重塑:首先是借助盈余管理,使非经常性损益朝着“益”的方向变动;其次是加强内部管理,控制费用的增长;最后是通过产业整合,增强价格影响力,提高毛利率和净利率。
    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事实上,通过对比分析也可看出,仍有相当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制度变革使上市公司价值取向发生嬗变,可提升的盈利空间将逐渐变成现实的盈利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或将伴随着利润表的诸多改变,而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也将在一个更高的中轴线上,随行业景气的变化而波动。
    不过,业内人士最后提醒投资者,埋藏的利润得以显化是件好事,但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粉饰业绩也值得警惕,对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的真实原因,投资者应当仔细分辨。
    收入利润增幅
年度 主营收入同比增幅 净利润同比增幅
1996 8.35 -19.57
1997 10.58 0.67
1998 3.07 -10.69
1999 10.31 3.68
2000 22.09 6.68
2001 12.55 1.21
2002 6.20 -17.46
2003 29.76 31.15
2004 32.51 47.09
2005 24.24 4.20
2006 14.50 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