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轻人结婚秘而不宣,被视为隐婚族。记者展开的关于“隐婚”问卷调查显示,深圳隐婚族只占少数,但现象不容忽视
专家称隐婚不能作为婚姻生活的常态,若长此以往会引起配偶的猜疑,使夫妻之间感情受损 “隐婚族”这个新名词说的是这样一群人: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对外却仍然宣称自己单身。 婚姻本是大喜之事,为什么要把它隐瞒起来、秘而不宣呢?近日,记者以“你是隐婚族吗”为题在企业密集区的地铁口以及网上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深圳人对隐婚族的态度、看法以及隐婚族隐婚的原因。在为期三天的调查中,记者共发出问卷85份,主要以白领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隐婚族隐瞒婚姻状况的原因多出于职业前途考虑。
对话
企业主管:
企业多以能力论英雄员工事业家庭应平衡
“隐婚纯粹出于无奈,一切都是为了工作”,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声音。那么,这是隐婚族的借口,还是他们观念上的误区?本报记者采访了深圳一家著名地产企业资深人力资源专员沈小姐和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Tin。以下是记者与他们的对话:
记者:在您所在的企业里有“隐婚族”吗?
沈小姐:有个别现象。曾经有一对夫妻来公司面试,因我们公司有规定夫妻不能在同一家公司,所以他们选择了隐婚。一年后,他们分到不同公司才公开他们的真实身份。
记者:对年轻已婚人士特别是女性,企业负责人真实想法是什么?
Tin: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人力资源专员,他评价员工的标准应是人品、职业素养。婚姻状况会是一个参考指标,但不是考察的重点。以为隐婚是为了有利于职业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误区。婚姻与事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相反,家庭和事业的平衡能促成夫妻两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研究表明,男性的婚姻幸福,其成熟度和抗压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增加,因此,可以说婚姻有利于男性的成长。社会上确实存在对已婚女性员工的一些歧视,这主要受制于工种的要求,比如公关、营销类职位,更适合未婚女性。
记者:针对这类女性,您认为他们应如何处理工作和婚姻的关系?
Tin:每个人的人生规划里应包括职业规划和家庭规划。当二者产生冲突时,应寻求一种平衡。针对一些特殊岗位的已婚女性,我给出两点意见:一是考虑职业转型。二是开诚布公地与伴侣沟通自己的工作性质,并向领导表明自己的家庭状况,争取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我个人认为,将企业利益凌驾于职员利益之上的企业,并不是一个好企业,所以,如果遇到阻力,不妨考虑重新择业。
个案一
隐婚只因老婆是客户
口述:李伟(化名)
职业:深圳某知名企业员工
2004年年底,在公司举行的客户答谢酒会上,我邂逅了同所大学的师妹何冰(化名),但在我所工作的企业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严格禁止把私人感情带到工作当中,连办公室恋情都不允许,和客户发展超友谊关系更是明令禁止。不过,缘分到了挡也挡不住,我和何冰就这样牵起了手,谈恋爱的过程也是在“地下”进行的。到了感情瓜熟蒂落的时候,我们自然想到了结婚。何冰也很体谅我的处境,为了不让我工作受影响,她同意先把证领了,以后再办婚礼。
表面上,我仍然和何冰是工作关系。有一次,公司派我跟一个同事去谈一笔生意,对方公司派出的恰好是我老婆,谈判结束后,为庆祝合作成功,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我同事和何冰也很熟,以前也有过多次合作。但他并不知道我们已经结婚了。那天晚上,同事一个劲地在何冰面前开玩笑,有些话题还涉及私人感情。那天晚上,老婆回家以后跟我吵架,她觉得自己受欺负的时候我没有挺身而出,不够男人。其实,我当时听得心里酸溜溜的,但也不太好发作,毕竟大家都是同事。据我所知,我们公司有好几对地下鸳鸯和隐婚的夫妻。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工作压力很大,交际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就是客户,想发展其他的恋情还真的不容易。
自从那晚以后,我和老婆都很想尽早脱离这种“伪装生活”。我决心换一家公司,可老板对我的突然辞职深表惋惜,他表示可以涨薪水,并且希望我看在几年的共同奋斗上留下来。想到事业刚有起色,我又舍不得辞职了。
个案二:隐婚多为“形势所迫”
口述:谢敏(化名)
职业:营销公司员工
今年28岁的谢敏是深圳一家外企公司的高级白领,对于“隐婚”她自有见解,“现在的职场有它潜在的竞争法则,一旦贴上婚姻的标签,竞争力往往大打折扣。选择‘隐婚’,与其说是追求时尚,不如说是形势所迫”。
谢敏原在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做客户服务工作,去年年初和男友领了结婚证。谢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她的应酬比较多,再加上单位同事大多是单身,所以常在一起聚会。结婚之前,谢敏常常毫无顾忌地和朋友们相约消遣到深夜才回家,可是结婚以后,她每次外出应酬,老公都会打电话来劝她少喝酒或催她早点儿回家。久而久之,公司里的许多应酬或聚会都把谢敏排除在外,这不但使谢敏与同事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她工作的开展。“都是结婚惹的祸。”从那家广告公司离职以后,谢敏便跟老公商量,下次求职时,将“婚否”一栏填成“未婚”,并跟老公“约法三章”:不准到单位来找她,不准经常给她打电话,不准在她应酬的时候催她回家。
进了现在这家营销公司,谢敏便按照计划做起了“隐婚族”。她从不跟同事谈论自己的个人生活,不戴结婚戒指,在单位总是刻意跟未婚的女孩子们混在一起。谢敏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聪明的头脑,工作业绩非常突出。今年,她所在公司的客户部主任退休了,并向总经理推荐谢敏接任。总经理经过一番考评,认为谢敏“年轻、有活力、没有家庭负担,是主任的合适人选”。为了继续“没有家庭负担”,谢敏在填写职工登记表的时候,在“婚否”栏里又一次填上了“未婚”。
然而,现在谢敏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选择。今年6月份,刚刚升任主任的谢敏怀孕了,她还是选择了隐瞒。
调查
隐婚好似炸弹引爆诚信危机
记者调查发现,“隐婚族”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其中以女性居多。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成就了隐婚族。两年前,在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的李蔚和男友在民政局登记结婚。直到现在,也仅仅只是几个好友知道她结婚的事实。李蔚告诉记者,她结婚以后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因为“不愿意给人当猴耍”。结婚是个人的事,也没必要搞得尽人皆知。
事实上,在记者调查的人群中,像李蔚这样,认为婚姻是个人的隐私,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自己的婚姻,摆脱世俗的束缚,让婚姻真正成为两个人的事情在年轻夫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隐婚纯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个人希望保守隐私意愿的体现,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值得探讨的是,在记者调查的人群里,有近六成人表示,自己只会在好友圈里公布自己的婚姻状况,在工作场合和公共场合,他们还会以“未婚”身份出现。不少男性认为,隐婚后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给上司一种无牵无挂、可以专心工作的印象;女性则认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单位、许多工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只招收“未婚女性”,未婚的身份更容易与客户交流,方便更广泛地交友,也更利于职位的升迁。
调查问卷中,与这一问题相对应的客观题是“你认为隐婚后遇到的麻烦有哪些?”。29岁的张成在问卷上写上了这样一段:隐婚其实是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一旦“穿帮”将会引发诚信危机,工作中如果有异性对自己产生好感也难以应付。有时,还容易引起配偶的猜忌。事实上,张成的忧虑反映了多数隐婚族的真实心态。为了职业前景,他们苦心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公开且不受工作影响的私人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隐婚”状态很坦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坦陈,自己“隐婚”的原因除了职场的激烈竞争以外,还希望通过“隐婚”与朋友、同事保持婚前的融洽关系。用他们的话讲,隐去已婚的身份,换来的是自由的空间、公平的机会、上司的青睐以及异性敢于正面欣赏的目光。
观点
深圳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南林认为
隐婚对情感是一种伤害
就隐婚现象,记者采访了深圳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南林。
彭南林认为,出于职业前景考虑而隐婚的现象确实存在。从这一角度来讲,出现隐婚一族,只是在缺乏公共治理下公司职员利益博弈机制下的无奈选择。事实上,婚姻本身既有夫妻双方的隐私性,也有一定的社会性。婚姻具有的社会功能应由社会性团体来承担,比如用工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婚假、产假等。企业不能推卸或转嫁这种社会责任。该改变“已婚受歧视”的现象,首先应改变企业的用工态度,维护职场员工合法权益,使他们的正当社会交往和诉求得到有效释放。
同时,彭南林认为,隐婚者通过隐藏的方式,达到了一些预想的目的,但同时也可能失去很多东西。比如,隐婚者一旦暴露身份,会不会失掉身边人的信任;再有隐婚者长期处于一种隐蔽的形态下,也极可能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关系。长此以往,夫妻之间的感情受损,也并不是耸人听闻。所以说,隐婚这种现象,不能作为一种婚姻生活的常态,利弊之间要由当事人考虑清楚,并且把握好。(阮燕 实习生 李晟)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