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三届深圳高峰会于2006年8月25日-27日在中国深圳召开。主题是“什么改变中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经过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之后,逐渐已经能够对种种经济现象作出准确判断。如何能够正确地规范各种商业行为?如何建立营造有利于监督契约执行的社会环境?如何通过建立以契约精神改变中国?
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主持人张树新(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我们在座的有阳光卫视的新老板陈平,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我想谈谈首先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说的是企业制度创新还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创造?
主持人张树新(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咱们谈企业,国家社会不归咱们管。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这两者不可分,宏观的创新因为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是今天我们谈的创新是一个很时髦的口号。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我想在座的可能在80年代初,应该都是从事改革的研究。那么当时中国的改变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启动?对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咱们先不谈,实际上是小农的经济,是示范传统的社会资源,所以农业有了突飞猛进,小农经济的回归和创新联系很小,或者说相背道而驰。 在利益方面我们看到改革是在沿海开放,做的什么?当时是我们学习亚洲的四小龙,当时三来一补,今天的深圳我记得是1983年的时候,我到深圳做调查研究、做考察,83年写了深圳特区考察报告,当时考察下来,实际上我们现在可能认为,不是政绩和业绩的东西在当时被作为非常好的典范,就是引进了很多三来一补的投资项目,三来一补是创新,如果从当时国家社会的环境,它是中国开放史无前例的创新,但是从模式和技术根本谈不上创新,但是那是社会发展阶段所需要。
主持人张树新(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所以不同时期的创新是不一样的。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所以当时中国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改什么?就是改农村承包责任制,责任制到达了车间、也就是说划大生产为小生产,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那么另一方面,还有我们的价格改变等等,我回顾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28年的改革道路,不是现代公司自主意义上的创新和现代技术创新的这么一个时代。
主持人张树新(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所以回到陈东升讲的,就是引进学习、模仿、结合。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我想进入90年代到21世纪,一直到今年创新成为时髦的口号,为什么成为时髦的口号?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感觉越来越难过了,现在是宏观的经济数据指标很好,微观的企业制度越来越难过,当然我们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说它是一种投资增加性的转变,但是实际上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一方面对外受到国际市场的挤压越来越严重;28年来,作为中国人始终想着国字不变,可以去发展,这样的话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在近七年年时间受到了越来越大的一种国有资本的挤压,空间变得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谈到了创新何其难,难的是今天的企业几乎难以有创新的空间。创新是有成本,这个成本在哪里支出,企业的毛利润到了3%左右的时候,从哪支付?另外我们的金融制度是支持我们企业创新的吗?平心而论不是,我们的再分配制度、我们资源的一种制度也是支持中国企业的创新,所以我说,今天我们谈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在谈基本创新,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样会把宏观的大好形式拖入灾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说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何其难,难在今天,不能回避,我们说宏观已经进入了体制,和政府的管制体制是一个连动,没有连动这次改革的创新我认为大好形式是难以维持的。这是我要说的话。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