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观察:中国企业如何成为世界冠军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个新兴的行业,这个行业是依靠光来创造财富的,对于这个产业,中国科学院的前任院长周光召有这样的评价。
911逃生故事成就一个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一个技术出来会创造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个光产业是继微电子产业以后的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高技术产业。”
这个老人就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周光召,在他还是中国科协主席的时候,就对我国的光电产业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这位科学家的眼里,光电产业会成为继电子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的行业,如果说电子时代创造了美国的英特尔和微软这样一批伟大的公司,那么未来光产业的兴旺,将有可能创造一批来自中国的英特尔公司。
周光召:“全世界在这方面的市场是以几千亿美金来计算的,所以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好的增长的势头,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核心的技术,所以应该说这个产业有很大发展的前途。”
周光召院士所关心的光电产业究竟是什么,记者随着他一起到中国的光电产业基地去看一看。
记者鄢闻余:“我现在是在大连市的高薪开发区,这里是我国的四个光电基地之一,在这里生产的一些光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达到70%的市场份额,如果说光电子产品,太专业,我们到公司里面看一看,就会明白什么是光电子产品。”
鄢闻余:“那么我现在在的这个展厅里面就放了一些发光产品,有一些小工艺品,在墙上有一幅装饰壁画,在光照的条件下看不出来他们和一般的工艺品有什么区别,在黑暗的环境下就突出了他们的效果。”
他们会在黑暗中发亮,这些发亮的物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自发光产品,他们发光不需要接通任何形式的电源,只要在光线下照射15分钟,这种产品就能储蓄光能,在黑暗中自行发光,放在艺术品的展示厅里,他们可能还只是一些会发亮的艺术品,但是被使用在现代的建筑当中他就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2001年美国遭受911袭击时,当时美国世贸大厦的双子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到飞机的撞击,而在这两座高达110层的楼内一共有2万5千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无法忘记这次恐怖的经历,然而在事后的清理当中,人们惊讶地发现:当时的救援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都为之惊叹的纪录:两座大楼里,1万8千多人在上百层的大楼完全断电的情况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成功逃生。
路明集团董事长肖志国:“当时飞机撞了大楼了,楼内也是一片漆黑,当时就是因为用我们涂上发光材料的发光楼梯扶手能够清晰可见,所以当时有18000多人顺着楼梯扶手,一个半小时内得到了迅速的撤离。”
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创造了这一逃生奇迹的竟然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事后国外一些媒体采访了世贸大楼中的幸存者逃生的经过,他们都回忆,刚开始他们只是感到大楼像发生了严重的地震一样,剧烈地摇晃,当办公室的人们涌向楼梯的时候,突然断电了,然而这时候楼梯的地板上显示出清晰的逃生通道,就是寻着这条路,1万8千多人有序地离开了这座最终倒塌的大楼。
肖志国:“当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发光的指引,那要像93年那个事件,6个小时人才能跑出来,可想而知,当时得有一万多人可能不能很快撤离大楼了,那这种惨剧会更大。”
事实上类似的惨剧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在911发生以前,就在同一所大楼,因为世贸大厦地下车库发生爆炸,并引发停电,导致楼内的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被炸弹所炸伤,黑暗而混乱的逃生过程导致大多数人的伤亡。
肖志国:“其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突然断电以后,人找不到逃生路线,所以人的踩踏、挤压,当时用了6个小时才把人疏散出来。”
那次车库爆炸案发生之后,纽约世贸大厦被外界指责逃生设施落后,人员疏散不力,大厦管理者下决心要改造安全逃生设施,在全世界四处寻找理想的解决办法,而这个时候的肖志国,虽然已经发明了发光逃生系统,但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路。
看似鲁莽的行动换来商机
当时的肖志国在国内连一家能生产产品的公司也没有,不到30岁的肖志国依靠自己试验和研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生成一种以稀土为主要原料的自发光颗粒,然而那时候的肖志国觉得这样的产品只能卖给手表厂,用来做夜光表。
肖志国:“当初我晚上坐了一宿火车,到天津一家国内的手表厂去推销,介绍我这个材料可以在手表上可以用,领导的办公室里,当时给他展示样品马上就给我推出来了,他说你赶快拿走,不要伤害我们。”
记者:“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肖志国:“因为确实过去发光材料是有放射性的,有毒害物质的,他当时觉得我拿这个东西对他有伤害,所以本来我是兴高采烈的,没成想,当时给我照了一鼻子灰,轰出了工厂,我出了工厂大门大哭了一场,自己说不清,很好的机会,产品,没有得到人家认可。”
在90年代初,有理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凡是在夜光下发光的物品,都是具有放射性或辐射性,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无论肖志国怎么辩解,别人也无法相信,他所生产的这种自发光产品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肖志国:在“‘中国第二届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国内有两个知名大学的教授,当时看了以后觉得很新奇,但是他怎么也不相信,他说你有这么好的发光效果,你没有放射性,没有毒害物质,他说不可能的,所以当初无论我怎么给他解释,就是不相信,后来没办法我就把粉末倒在水杯里,我就喝下去了。”
一口气喝干了放有发光粉末的水,肖志国看似鲁莽的行动不仅说服了发出质疑的两位教授,还引起了参加展览会的一些外国经销商的注意,从那以后,一些德国和美国的公司开始代理销售路明公司的自发光产品,而美国的世贸大厦,也正是从路明的德国代理商那里大举定购了这种能够在黑暗环境下自行发光的逃生指示系统。
肖志国:“美国‘9•11’事件之后,对我们产品的效能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美国五角大楼,在改造过程中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在它整个楼梯,它的走廊,28公里长的楼梯走廊当中装备了我们的发光产品。”
门外汉也可制作高科技?
现在,欧洲和美国都已经把自发光逃生系统列入国家强制标准,凡是高层建筑、机场、船舶、客机都必须安装这套系统,而大连这家路明集团,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不过,尽管路明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分额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他们不得不面临另一个现实的问题。
在董事长肖志国的家里,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微微发亮的生活用品,从楼里走廊的边线,到墙上的装饰画,都因为添加了自发光的粉末而在黑暗中发出亮光。
肖志国:“这个特别方便,晚上起来都不用开灯了。”
自发光产品的世界冠军是怎么诞生的?当我们要求到厂房拍摄时,肖志国显得非常为难,他向我们解释,路明的发光粉生产线从来没有在公共媒体上展示过,因为这种以稀土为主要原料的粉末加工,工艺简单,所以行业门槛非常低,生产方法一旦公开,只需要10多万元的资金,就能够仿造出一个简易的作坊来,而事实上,现在这样的简易作坊并不在少数,由于这些小厂的产品价格低廉,因此在国内,路明的产品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市场压力,就在路明渐渐丧失了国内市场的时候,肖志国忽然宣布了一个让公司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消息:路明以一千万美元的代价,成功收购世界排名第四的美国AXT公司的芯片业务。
肖志国:“有31项专利技术收入我囊中,包括我获得了美国人花十几年时间打造的这种产业化的各种工艺,各种能耗,包括各种的一套比较完善的生产工艺技术。”
由于芯片制造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都很高,路明集团这家芯片公司的建立,使路明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生产和研制发光芯片的光电企业,肖志国告诉记者,因为有了这些成熟的工艺和设备,就连像我们这样的门外汉,只要经过一些简单培训,也能加工出合格的发光芯片来,听了肖志国的这番话,我们的记者不敢相信,要不咱们就真的来试一试。
鄢闻余:“我现在穿的是一套防静电的工作服,因为芯片制造对环境的洁净度要求非常高,所以这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近来都要这么做,好了,从头武装到脚,走。”
鄢闻余:“放每一片都要小心翼翼,你看我手里拿到的小圆片有点像玻璃片但实际上它的材料是人工蓝宝石,我把它放在这个圆的像锅盖一样的金属的器皿上面,是为了放在我后面的一个大锅里面去蒸,这个东西蒸完之后每个圆片上都镀上了一层金属膜,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我们所需要的芯片的两极。”
定位完成以后,刚才放进去的圆片就会被切割成1万2千多个发光芯片。
鄢闻余“激光切割都用激光来切,它不用人盯着,自动就切成小片了,有光过的地方,实际就已经被切开了。最后机器手会自动识别出合格的芯片,并且被高速度被分拣出来,我手里拿的这张兰色的纸片上面,就放置了5000多个芯片。而且这每一个芯片都是能够被点亮的,和我一起到测试车间来看看我生产的芯片能不能发光吧。”
鄢闻余:“我们看见这个泡沫板上插了一排这个专业名词叫TO,实际上就是一个金属底座它中间有一个非常小的头发丝一样的放进去的东西,就是我们刚才从圆片上切割下来的芯片,我们测试一下,通电以后芯片会发亮,它不是灯泡在发光,而是芯片在发光。”
很不错,听起来是很高科技的神秘的发光芯片,居然也能被记者这样一个门外汉花这么短时间就制作出来,不过这显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强的能力,而是因为整个加工过程几乎是自动完成的,在芯片车间里,在满负荷工作的状态下,几万平米的厂房只有3个人在工作,一家传统的灯泡厂需要上千人花一天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万个灯泡,而在发光芯片厂,完成这一过程大约只需要8分钟,然而发光芯片仍然没能大规模的取代灯泡,是因为现在的发光芯片仍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鄢闻余:“你看在这个电路板上已经有了很多的发光芯片了,但是你发现它有一个缺点,它基本上是绿色和蓝色的,但是就实际生活中需要的灯光远远不止这两种颜色,那么公司用了什么办法?这也是缘于一个小实验,就是公司原有的发光粉末放在蓝色芯片上,会发生变化,原来的蓝色芯片可以变成一个小白炽灯泡,可能演示起来只是一个小实验,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窍门,让这个公司的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的先机。”
这种操作简便的方案,让路明生产的LED——也就是半导体芯片灯的生产成本下降了至少一半,而且在同样亮度下,LED灯的用电量只有普通灯泡的十分之一。
鄢闻余:“现在这样的发光芯片已经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产品大到大屏幕,楼体外的装饰墙,小到手里的手电筒、交通信号灯、车灯都可以用它来做,未来它甚至取代照明用的灯。”
2006年,路明集团的Led大屏幕在德国世界杯当中一举中标,本届世界杯安装在比赛现场上的两块41平方米的大型显示屏,全部由来自中国路明。中国企业能够进军德国这个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并非易事,外界评论,两次世界知名的事件,成就了路明在国际市场上的美誉度,对于这种说法,肖志国并不认同,因为在他看来,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要做世界第一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中国还有门槛要过
路明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光电产业的前景。接下来要去的地方,也是一个和光打交道的世界,不过那里的主角是太阳光。
鄢闻余:“你现在就要跟我进入的是一个太阳能的世界,在我的旁边已经准备好一辆太阳能的小车,让我们一起进去看一下。”
这里是全国第一个全太阳能示范园区,在这个示范园里,展示着居民用的太阳能产品,究竟哪些物品能够用到太阳能?
鄢闻余:“在这个园区里,不但是行驶的车用的是太阳能,在很多设备上都用太阳能作为能源,有路灯,在它上面放了一块圆圆的叫做硅电池板,通过他吸收的太阳能,能够支撑这个灯亮上一整夜。”
鄢闻余:“园区的太阳能住宅,在它的外表有很多黑色的装饰,实际上这个黑色装饰是一根一根的玻璃管,专业人员告诉我她的名字应该叫“太阳芯”,它也是用来吸收太阳能用的,那么这样一栋房子为什么放了这么多太阳芯,我们到里面看一下就会明白。”
在一所太阳能住宅当中记者见到了皇鸣太阳能集团的总裁黄明,他告诉记者在这所住宅里的家用电器全部是由安装在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能源,而屋子外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芯,除了能够在冬季为房间提供暖气,还能够在夏天为室内游泳池提供温水。
皇鸣太阳能集团总裁黄明:“我们展示的是一种趋势,未来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用太阳能替代燃油和电力,在30年前就由西方科学家提出来了,然而直到今天,太阳能的广泛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都没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黄明:“德国、日本、美国,他们已经搞30多年,这几十年当中应该说是付出了很多人,很多专家,包括风险投资,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辛苦的劳动,在此之前都是非常艰苦,都不挣钱,都亏损,像西门子、壳牌,最后都把自己的产业卖掉了。”
记者:“这里面的瓶颈是什么呢?”
黄明:“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电成本的问题。”
德国是世界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国家,据德国太阳能联合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德国的太阳能发电总量达到50兆瓦,但这一数目还不到德国发电总量的1%,而德国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发电能力,是因为德国政府为每一度太阳能电力提供高达0.64欧元的补贴,这一额度几乎相当于一般火力发电价格的10倍,高昂的价格让绝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发电敬而远之。
黄明:“核心的原材料掌握在四五家巨头那儿,我这儿紧缺,原来是20多块美金一公斤高纯硅,现在是二三百美元。”
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设备是硅电池板,生产这种电池板必须具备一种高纯硅——这种硅的含量要超过6个9,也就是99.9999%的纯度,而目前这种技术几乎完全被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几家大企业所控制,在原材料短缺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的原料价格十年攀升了十多倍,成本高昂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不得不面临停滞不前尴尬境地。
黄明:“也是有一个门槛,中国能做4个9,做6个9做不到,5个9以上,6个9是一个门槛,所以说这一点上,中国现在马上突破不了。”
黄明的公司里现在也在生产太阳能硅电池板,然而它的主要原料完全依赖进口,而且由于产品价格高昂,电池的销售市场也大都在国外,这种受制于别国的状况让很多中国企业不得不成为别人的加工厂,目前黄明的热水器销售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整个太阳能产业中,黄明希望自己的核心技术也能位居世界第一,在黄明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目前正在试行光热发电的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向黄明公司订购太阳能光热发电的部件。
黄明:“澳洲一半的能源要用太阳能高温发电,这个核心部件就是我们生产的,这是全世界唯一能干这个活的就是我们,产生高温蒸汽。”
半小时观察:中国企业应当学些以巧取胜
依靠加大的投入、提高实力,赶超别人,这是很多制造业企业走过的一条成功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这个方法对许多充满雄心壮志的中国企业不见得最可取,在许多传统的制造业领域,都有跨国巨头挡在自己的面前,他们是这个市场的主人,他们强大的实力很难超越。
其实,最聪明的竞争应当是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寻找到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市场,路明和皇明两家企业就是凭着这种聪明的竞争策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蛋糕。
能源紧张,资源短缺,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市场需求永远存在,我们缺的只是发现新需求眼光和满足新需求的手段。中国人有着无尽的聪明才智,如果我们在以巧取胜上多动些脑筋,我们的小快灵战术说不定会给中国制造带来全新的境界。
主编:张凯华
记者:鄢闻余
摄像:樊金锋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