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场纠纷案中,第三方力量不可或缺,否则它就会成为当事双方弱肉强食的野蛮对决。可以说社会文明就是不断地寻找和确立第三方力量的过程,政府、媒体、法院、工会和其他若干社会组织都是为扮演这个角色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眼下正热炒的富士康案中,检讨一下第三方力量,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富士康案先后包括劳工案和索赔案。劳工案即指媒体揭露其工厂工人的工作条件、加班超时、最低薪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个体工人的力量和强大的资本势力相比,实在是弱小得不堪一击,所以近现代工人运动发展出若干第三方力量来维护劳工权利,比如工会组织。但在此案中,工会组织出奇地保持沉默,只有国内外几家新闻媒体充当了这一角色。
于是,当富士康将媒体告上法庭之后,媒体成为索赔案的利益主角之一,它在劳工案中的第三方力量角色变得模糊了。在索赔案因为其标的额巨大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劳工案虽然仍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也被屏蔽了不少。试想如果媒体因为怕恐吓和麻烦而寻求和解成功——事实上当事媒体已经做过这样的努力了,台湾那个同类案子也是这样收场的——劳工案将会被彻底掩盖,更不用说媒体败诉了。不用说,这正是原告发起这场官司的意图。
就索赔案而言,最正统的第三方力量自然是法院了。令人遗憾的是,一开始法院的公正和严谨就遭到质疑:记者和编委是否应该被确立为被告?是否应该裁定对他们进行财产保全?尤其可疑的是,因为诉讼费收取制度,法院从高额索赔标的中获利更多,使得法院有可能成为积极推动立案的利益角色之一。
就算对法院的质疑仅仅是提醒,目的是寄望其公正执法,那么我们可以试想开庭审判以后,法院会根据什么来作出判决?当事双方会提供什么样的证据?记者可能会出示采访笔记和录音,乃至请出证人。富士康方面呢?根据已知材料,除了他们自己的工资表、员工证言之外,最中立的第三方力量恐怕就是苹果公司的调查报告了。
这多少有点讽刺意味,在媒体大量曝光富士康工厂的劳工状况,成为舆论热点之后,只有其合作伙伴苹果公司挺身而出,展开为期十个月的调查并向社会公众提供结论。我不知道富士康是否成立工会,如果有,那么它在这个案子中的隐身也是咄咄怪事了。
这两种第三方力量的缺位使得苹果公司的调查结论成为主角,恍若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力量。苹果公司固然有主张社会责任的传统,也有国际劳工组织的压力,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利益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调查结论,虽然确认富士康超时加班违反《劳动法》、工人居住环境不理想等事实,但表示总体上对富士康是满意的,这单生意显然还要继续下去。这个调查结论已经遭到国际劳工组织的质疑,而我们这里的相关部门仍然沉默。
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沉默并非偶然的疏忽或懒惰,而是利益逻辑的必然结果。从大的环境来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正是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有主流经济学家早就说了,提高工人的工资会削弱我们的优势,关注劳工状态正好符合国外企业和劳工组织的利益。于是,公平正义和人的生存状况面临着利益的挑战,也面临着和发展的关系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权力可能膨胀,媒体自揭黑幕需要勇气,网络上看似热闹,现实中这样做的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媒体其实非常孤单。
强弱对比如此昭然,如果第三方力量变得暧昧软弱,任由当事双方赤膊对决,其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官司还没有开始,记者一方就已经不胜压力了。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