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学军 发自南京
南京市建设委员会昨日向外界发布了《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第4稿。《第一财经日报》获悉,这一规划已经基本定型,南京都市圈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即将进入实战阶段。
《纲要》的主要执笔人、南京市建设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陆玉龙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这一规划是自下而上的“相关利益人”规划,因此不必担心该规划的实施问题。
陆玉龙说,这一规划以建设区域交通体系为重点,兼顾区域生态、文化和公共基础建设,避开了产业分工等存在分歧的领域,因此反映了区域内8个城市的共同利益。
《纲要》称,南京都市圈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以超特大城市南京为核心,以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巢湖、滁州、芜湖7个大城市为主体,以27个中等城市和一大批小城市为基础,分工合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都市圈城市体系,实现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西部区域崛起的态势。据估计,2005年上述地区的GDP总量超过5500亿元,其中南京 2400 亿元。
按照规划,未来5年,以南京为中心、通向区域内所有城市并与区域外相连的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以南京为中心,内连都市圈各大中城市、外连长三角城市群和全国各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禄口国际机场为中心,走向全国、亚太和欧美的都市圈空运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未来5年,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将初步建立,区域公共交通网密度扩大,区域供水供气取得新进展,区域污水处理实现新突破。
上述规划意味着,南京都市圈各城市要在未来5年内合作建设一大批铁路、公路、航空、航运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工程,同时要形成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
陆玉龙对本报记者表示,该规划的编制是通过综合区域内各城市现有的规划并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后形成的,是“自下而上的规划,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唯一的问题在于财力的制约。”陆玉龙说,“有可能因为资金问题,最后有的项目难以实施,但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解决。”
南京都市圈的概念于2000年提出,由江苏省建设厅牵头制定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于2002年底出台,并迅速得到省政府和国务院的批准。
南京都市圈的概念得到了安徽城市的积极响应。2003年,安徽和江苏8市代表在南京会晤,达成建立区域内对话协调机制的共识。
“这个规划基本已经定型。”陆玉龙说,“这是中国第一部跨区域的发展规划。可以说,这是南京都市圈建设的里程碑。”
对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前景,陆玉龙表现得非常乐观。他说,中国的城市都处在发展阶段,竞争大于合作,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各城市之间也有共同利益,在区域合作中,必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先把有共同利益部分提到合作日程上,把矛盾和分歧放在一边,等待未来解决。
“这是南京都市圈进展顺利的根本原因。”陆玉龙说,“这对其他地区内的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陆玉龙认为,南京都市圈未来必将向宁合都市圈转化,目前合肥在地区合作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是随着宁合铁路的建成,南京到合肥将只有1个小时的车程,两个省会城市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城市加入到这一都市圈中。
今年10月份,第三届南京都市圈建设论坛在安徽滁州举行,届时8城市建委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将审议通过这个规划。同时还打算请8市市长对这个规划表示认可和支持。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