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建华 孔惟纯 周松林
昨天是宝钢认购权证存续期的最后一天,也是唯一一个行权日,虽然G宝钢全天股价都在行权价4.20元之下,但依然有554万多份的权证持有人选择了行权,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其余3.8亿多份权证不再具有任何价值。
宝钢集团今天公告,昨天共计554.2559万份权证持有人成功行权,相应地554.2559万股G宝钢股票从宝钢集团账户转移至成功行权的权证持有人账户,这部分股票今天就可以上市流通。而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申报行权的宝钢权证有554.7919万份,显然有5360份宝钢权证未能成功行权。
难以理解的行权
对于有超过550万份的宝钢权证行权,国信证券首席金融工程分析师葛新元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昨天G宝钢的收盘价是4.14元,全天股价在4.13-4.17元之间波动,始终低于宝钢认购权证4.2元的行权价,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超过550万份的权证持有人选择行权,那么宝钢权证持有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行权的呢?
由于G宝钢股价始终低于4.2元,不存在任何套利的机会,出于套利目的行权的可能性不存在。误行权和出于玩票性质行权的可能性无疑存在,这种例子已经在机场JTP1身上发生。自从机场JTP1今年3月份进入行权期以来,虽然根据该权证和G穗机场的价格来看,行权明显会给权证持有人造成损失,但依然有24900份机场权证行权,东方证券的黄栋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显然是误行权,也不排除有人为了体验权证的行权过程而少量行权。但对于宝钢权证550多万份的行权数量来说,仅仅是误行权或者玩票数量似乎又太多了。
最后一种可能是因为看好G宝钢股票而通过行权锁定建仓成本。万国测评李荣昌认为,宝钢权证行权,如是散户,可能是误行权,但如果是机构则可能是为了锁定建仓成本。因为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入,可能冲击股价,引起二级市场的波动。
而这种平稳建仓的功能,在未来的权证市场上,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但更多分析认为,如果是出于这种目的行权,550多万份似乎又太少了。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即便是不考虑买入宝钢权证的费用,通过行权买入G宝钢的成本是4.2021元(G宝钢4.2元的股价加万分之五的股票过户费),昨天G宝钢的均价是4.15元,如果以该价格在二级市场上买入G宝钢,加上交易费用合计成本约4.17元,低于通过行权获得G宝钢约5分钱。虽然有分析认为,机构投资者如果在二级市场大量买入G宝钢可能会引起股价的大幅上涨,从而不好控制建仓成本,所以通过行权获得G宝钢。但葛新元认为,G宝钢近两个交易日每天的成交量都超过3000万股,550多万股的量根本不会对股价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是机构为了锁定成本而行权,550多万的量显然又太小了,与其行权不如直接从二级市场直接买入成本更低。
葛新元认为,虽然550多万份的行权从绝对量上看不小,但占宝钢权证3.877亿份的总量仅有1.43%左右,相对并不算多,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是宝钢权证持有人误行权或者为了体验一下权证的整个过程而行权。而至于是否有出于上述三种目的之外的行权,葛新元表示很难加以猜测。黄栋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完全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显然不应该行权,但并不能排除部分买入宝钢权证的投资者不甘心认赔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G宝钢:从未承诺投资权证收益
昨日,在G宝钢2006年中期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关于权证行权的问题也一再被提出。在被问到“你觉得现价会不会有人行权”的问题时,宝钢集团总经理、G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说:“按今天的价格,行权不如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我们不愿意看到投资者亏损,只是股价不是公司能控制的。”有投资者问,宝钢集团希望权证持有者行权吗?徐乐江说:“行权与否完全是投资者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宝钢集团在权证行权时售出的股份是哪种性质的股份,限售部分还是增持部分?徐乐江说,是宝钢集团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是增持部分。他还表示,对于增持的股票,集团目前没有减持计划,也从未出售一股。
有投资者表达了对宝钢权证沦为价外证的不满,认为股改时对权证收益的预期没有达到。对此徐乐江表示,公司从未对投资权证的收益作过承诺,并且一直提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根据香港股市的经验,过半数权证在到期时为价外权证。
有投资者甚至怀疑,宝钢上半年是否隐藏了利润,以致基本面出现利空使得宝钢权证无法行权,对此徐乐江声明:“股价的涨跌是市场行为。关于业绩披露,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公司历来都是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如实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的。”
G宝钢昨日收于4.14元,而公司最新披露的每股净资产为4.19元。对于跌进净资产的股价水平,公司显然不会满意。董秘陈缨表示,目前中国A股钢铁股的估值不论与国内其他上市公司比,还是跟国际同类上市公司比较,都是偏低的。由于对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担忧,使得钢铁股被严重低估。她相信这种情况是暂时的,钢铁股的投资价值一定会被发现和认可,“我个人认为宝钢目前的股价是很有投资价值的。”
宝钢JTB1作为一个交易符号已经从市场上彻底消失,宝钢权证除了给他们留下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回忆外,已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但宝钢权证究竟给整个市场留下了什么显然值得继续思考。正如万国测评李荣昌所认为的那样,在经历了宝钢和万科权证整个交易过程后,投资者得到了锻炼,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未来整个市场的理性化程度将有所增强。这将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扩大权证市场以及推出其他更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