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房价只能降幅不能降价是目前地方政府的普遍姿态,房地产企业也看好长远市场走向
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为何依旧未能得到解决?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是,有关的调控措施尚未显效。
但情况有可能更为复杂——“调控影响了销售策略,却未能从根本上触动销售心理。 ”地产评论人士称。而一系列新发生的现象也似乎正在对这一论断作出“注释”。
为何宁愿卖项目不愿降价?
“假如要我在卖掉项目与降价售楼之间作出选择,我宁愿选前者。”5月中旬,一位房地产开发商用手中的竹扇敲打着桌面,神色激动地对记者说。
似乎是一语成谶,2006年的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商出售项目的现象开始浮出水面。
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可以追溯至2005年年底。
早在那个时候,长三角等地就有开发商用延长开发周期、推迟竣工,甚至借“高利贷”“股权抵押”等方式缓解日益紧张的资金周转问题。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2006年第二季度起,事态开始明朗化。
8月7日,G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8月3日与上海中桥基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系列协议,受让其持有的浙江南都60%股权、上海南都30%股权、镇江润桥30%股权、镇江润中30%股权、苏州南都21%股权。为此,G万科将在一年内以现金方式支付超过17亿元的交易价款。
8月22日,某地产咨询公司主办的房地产融资研讨会在上海古象大酒店举行。会上,16个房地产项目明码标价准备出售,项目总值超过40亿。
而在房地产另一热点地区珠三角,类似的情况也已经出现。
房地产商为何宁愿卖项目也不愿降价售楼?“其他开发商的具体考虑我不清楚,但从我的角度,原因有三:一是考虑业内关系;二是房地产开发存在周期,卖项目资金回笼快;三是目前大部分发展商还看好后市,卖项目也不会吃亏太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地产商解释说。
房地产变局将带来什么?
“房地产业将面临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变局。”早在4月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初露端倪时,不少业内人士就如此断言。
而今,这一变局已经发生。随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开始甩卖手中的项目,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
在签署8月初的系列协议后,G万科声称,此次股权受让令公司快速实现了全面进入浙江市场的目标,从而基本完成在长三角的整体布局。业内人士透露,由于G万科已于去年收购了相关公司的部分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它将持有浙江南都80%股权、苏州南都70%股权及上海南都、镇江润桥、镇江润中的全部股权。
就在万科加速布局长三角的同时,G招商局、G中粮地等房地产企业也有动作。8月4日,G招商局以10亿多元人民币在天津市南开区购得14.5万平方米的居住及商业用地。7月18日,G中粮地公告称,公司已与长沙中联重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人民币7730.35万元现金出资方式与中联重科合作,成立观音岩项目公司,开发长沙市望城县一块超过77万平方米的地块。公告还显示,G中粮地有意拿下该房产项目公司的全部股权。
对于这种市场趋向集中的现象,卫明不动产营销智库负责人蔡为民认为,目前房地产企业间的并购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资源整合,而不是“以大吃小”的吞并,形成市场垄断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尽管如此,一些专家还是表达了适度的担心。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就认为,这种集中现象对于整个楼市的长远影响目前还尚难预料,但短期内不利于房价平抑是肯定的。
“一旦一个或几个企业形成区域垄断,只要当地刚性需求不出现急剧下挫,其保持价格平稳甚至推动价格上扬并非难事。当然,由于影响房地产市场因素的多样性,维持垄断高价也是不可能的。”尹伯成说。
房价在什么情况下会降?
今年4月中旬,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一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曾经对记者说,根据他接触的情况,几乎所有房地产开发商都在内部会议上声称看好未来几年的市场走向。
在经历了几个月急风暴雨般的调控后,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的判断有没有发生改变呢?
“应该说,没有根本的改变。我没有做过有针对性的调研,但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对大量的房地产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地产商们还是看好后市的。短期,由于政策走向不明朗,不少房地产企业认为市场会有盘整甚至下跌的可能;但就中长期而言,他们绝对看好市场,是不愿意离开市场的。”易居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战军说。
近来发布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中报印证了李战军的这一说法。记者发现,部分企业对上半年实现利润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谨慎地表达了对长远市场的乐观态度。
不少专家认为,房价只能降幅但不能降价是目前地方政府的一个普遍姿态。在这一姿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房地产企业没有真正达到或突破心理底线时,博弈仍将继续。
“但房价逐步理性回调,走向适应百姓需求是必然的。”尹伯成说。(新华社上海8月30日专电 记者蔡国兆、徐寿松)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