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资并购再度引发争议
法国赛博(SEB)并购压力锅行业老大苏泊尔一案招致了业内强烈反对。8月29日,一度曾经在市场上兵戎相见的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沈阳双喜集团公司、广东省顺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金双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家能现代厨具有限公司、河南汤阴营养炊具有限公司等6家炊具龙头企业紧急聚首北京,联合对外发布了集体反对苏泊尔并购案的紧急声明。
"我们担心,炊具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低。并购苏泊尔后,SEB可能借助强大的资金实力垄断中国市场,迫使资金实力明显落后的中国大批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广东顺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俊雄忧虑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苏泊尔并购案引发行业震动
据了解,包括苏泊尔在内,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副理事单位共有8家,而此次联手抵制苏泊尔收购的6家企业也都是副理事单位,另外一家副理事单位企业因为主营业务转移未派员参会。
虽然目前企业之间的并购案已经司空见惯,但一起并购引发全行业的强烈反对还不多见。该并购案也成为继凯雷收购徐工一案被叫停之后,又一起引人注目的外资并购案。
记者注意到,在法国使馆经商处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这起并购案的: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法国的SEB已于8月中旬完成对中国小家电品牌苏泊尔的并购,该集团斥资2.4亿欧元,成为中国浙江苏泊尔炊具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超过50%。这是法国赛博集团继2001年收购著名品牌MOULINEX后在国外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法国股市对此反应积极,两天内赛博股票的价值上扬了6.7%。
与法国方面看好这起并购不同,国内的炊具与小家电行业对此充满了担心。"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目前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谢俊雄介绍,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小的炊具五金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
对于这次并购究竟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苏泊尔不愿表态。"我只能告诉你,SEB和苏泊尔的并购会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来进行,我们已经与SEB达成协议框架,就算SEB进入中国,我们也会保留苏泊尔品牌。"苏泊尔企划部经理胡滨这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国内行业除了担心此次垄断式的并购对行业造成的影响之外,另一担心的问题就是在并购后,苏泊尔品牌是否能继续存在。据了解,不久前,由国家委托第三方机构所作出的评估显示:在中国知名品牌排行榜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苏泊尔以16.248亿的品牌价值名列第96位。
"并购后一个好端端的民族品牌将会被逐渐冷藏、冰冻直至消失,这样的例子已经不少。"爱仕达副总裁陈美荣表示出自己的担心。
陈美荣,曾经在日本生活多年。"从前富士丸FUJIMARU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炊具品牌,自被某一国际大品牌收购后,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富士丸就迅速走出了日本消费者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该国际大品牌。"他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这个联合声明除了向中国五金制品协会递交外,还将通过正式渠道向负责反垄断审查的主管部门上报,要求尽快对苏泊尔并购案进行反垄断审查。
制造业外资并购再度引发争议
此前,凯雷收购徐工一案曾引发争议,此次SEB并购苏泊尔再度引发争议。赞同者认为,苏泊尔卖了个好价钱,"高价出售巨资套现";但更多的反对者认为,此次并购会毁了苏泊尔品牌,同时也会造成外资在这个行业的垄断。
据了解,我国很多知名品牌曾在外资的并购案中受损,如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冰箱)、孔雀(电视机)和香雪海(冰箱)等中方品牌不仅没有在外资并购中壮大自己,反而被封存起来,有些国内企业不得不花费极高的代价从外方品牌回购使用权。
1990年,拥有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品牌的上海家化在与一家国外跨国公司合资后,原有商标被搁置。表面上看,跨国公司投入巨资为上海家化发展生产,事实上,其目的就是使当时市场占有率近20%的"美加净"暂时退出目标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正规范外资并购行为。" 对外经贸大学反垄断专家黄勇教授表示。8月8日,中国颁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这个被普遍视为"收紧"外资并购的文件对拥有驰名商标的境内企业和反垄断审查均作了明确规定。
据了解,在《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中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而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
业内人士透露,SEB购苏泊尔一案将在9月初报送商务部待批。而按照《中外合资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商务部应在3个月内决定是否批准此收购案,这意味着年内就将得知结果。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认为,苏泊尔公司在9月8日《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生效前完成被法国公司的并购,其动机是想绕开政府部门对其可能进行的反垄断审查。
他还指出,今年年底,WTO的保护期将过,此时各种行业并购已进入临界点。在外资大举压境的现实语境下,中国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如何应对显得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