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张明扬 责任编辑 祝建华
“尽管本次宏观调控力度已是2004年的两倍,但仍不足以遏制经济过热。”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成效不高的症结在于“未能对地区性分散的经济格局进行有效调控”,预计国家发改委将接替调控主导权,扩大行政调控清单。
罗奇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的软着陆?》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加大力度以遏制其过热的经济,如果行动成功,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发达国家央行的政策正常化进程,从而为全球经济软着陆制造条件。
但“中国能成功吗?”罗奇心中对此充满问号。罗奇指出,目前宏调的力度已是2004年上一轮调控的两倍,但这不足以遏制经济过热,7月的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仍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台得到充分润滑、在地区层面受到微观力量大力推动的、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增长机器。”罗奇强调,地区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得到全国性银行下属的独立自主的地方分行和基本上具自主权的地区性银行的充分融资而实现的,调控的权力正更大程度上向省、市和乡镇层面分散。
罗奇由此指出,央行主导的货币政策调控,对于解决在微观层面的过热问题显然作用不大。同时,对于一个货币供应明显过剩的体系而言,提高银行准备金比率对于遏制贷款增长毫无作用。
罗奇直言不讳地指出,“假如中国希望在经济降温举措上取得成功”,发改委必须加大行政调控的力度与广度,目前仅针对铝、水泥、有色金属、煤、焦煤、碳化钙PVC以及房产等行业的限制过于有限。
罗奇预计,一个以发改委为主导的“三头”降温策略将会很快出台。首先,发改委旨在控制过剩投资活动的行政指令覆盖范围可能会扩大。其次,如果中国希望能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实现拉力的话,银行业的改革步伐和主要银行的中央集权制进程必须加快,国有政策银行的“公司化”是这个进程的重心所在。
同时,罗奇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当进一步收紧,还可以通过货币改革以缓和国外的政治压力并减低保护主义风险。罗奇强调,只有短期内工业增长放缓至15%以下水平,以及增长方式显露出从出口和固定投资向私人消费转移的迹象,才能断定中国的调控全面见效。
“最大的风险在于采取拖延策略。”罗奇警告称,三种不良后果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投资失控导致产能过剩、出口失控导致保护主义势力反击,流动性过剩失控导致资产泡沫。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