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至20时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咨询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这一“通知”在动画产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禁播令”被迫实施
据统计,目前中国孩子大多喜欢日本、欧美等国的动画片,喜欢本土动画片的只占19%,大量外国动画片充斥孩子们的视野,侵蚀着孩子们的思想,也对国内相关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如在动漫的玩具、食品、饮料等衍生品中,米老鼠、唐老鸦、奥特曼、怪物史莱克等玩具以及各种青少年用品充斥中国市场,而国产的只有孙悟空、蓝猫、黑猫警长等产品占有可怜的市场份额。有数据显示,美国动漫产值已经超过了微软,日本动漫相关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而中国动漫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
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由来已久,并且从一开始就在播出环节提供保护。2000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引进动画片必须得到审批,必须有比例限制;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与此同时,广电总局还建立了15个影视动画基地。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动画领域,导致2005年动画片生产量的飙升。但是,虽然受到比例限制,市场选择仍在起作用,国产动画片很难在黄金时间播出,片价很低,多数产品难以收回成本。
据了解,2004年1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票房只有30万元,不及前一年好莱坞动画《海底总动员》的4%;2006年8月的《魔比斯环》耗资1.3亿元,号称首部国产三维动画片,但却遭遇势头强劲的《加菲猫2》,至今票房收入仅300万元,而后者则已超过3500万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终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拯救国产动画片。
洋动画禁令遭质疑
“现在学生看动画片的渠道比较多,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除了荧屏之外,还有音像市场、电影院、网络在线和下载,靠‘通知’很难禁住。”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万一孩子们转而到网络游戏或者其他渠道寻找乐趣怎么办?”众所周知,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孩子,每天17时至20时正是孩子们休息娱乐的黄金时间,多数孩子是不会每天熬到晚上9点以后去看动画片的。因此,“禁播令”实际上等于让孩子们失去欣赏国外动画片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多是看着国外的优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如《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蓝精灵》、《变形金刚》等。“我从小就是看着《机器猫》、《龙珠》长大的,而且国产动画片也有好的,像《三个和尚》、《九色鹿》,我记忆中的动画片只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没有国产和进口的区别。”至今仍经常喜欢看动画后期制作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事实上,上世纪的后几十年,中国也曾经生产出不少获得观众青睐的动画片,如《大闹天宫》、《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等一系列作品。但自从1999年8月《宝莲灯》上映之后,国产动画就开始一片沉寂。
“我们都喜欢看《超人》、《蜡笔小新》,还有《数码宝贝》。买的玩具,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的,都是这些动画片,国产动画太枯涩、太‘幼稚’了。”北京市丰台五小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王卫平也指出,广电总局在调研时发现,付出心血做出的少儿节目儿童却不接受,不仅是动画片,儿童电视剧也出现这样的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产动画在与进口动画进行的市场博弈中屡遭败绩,症结就在于国产动画的内容过于低幼化、缺乏竞争力。
国产动画的春天指日可待?
“号称耗资1.3亿元、历时5年,被称为‘中国动漫史诗’的中国首部电脑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上映后评价和票房都不太理想,就是因为把中国动画拍成了外国片。”至今仍酷爱动画的王先生惋惜地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产动画最大的问题在编剧环节,国产动画虽然拥有强大的绘画与制作力量,但创意和故事大都是国外的,而中国动漫企业绝大多数在为外企做后期加工,做低端制作。中国动画学会会长、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金国平指出,国产动画的一大症结是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一部动画片拍出来后,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宣传推广或者说没有经费去宣传推广。
此外,“通知”中要求国产动画片和国外动画片的播出比例要从原来的6∶4提升到7∶3,这也意味着各级电视台对国产动画片的需求也将大幅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国产动画片的供应和需求之间还存有比较大的缺口,而且,自今年8月1日起,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已经从以前的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简化制作为备案公示管理制度,动画片制作的门槛大幅降低。尽管如此,在市场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国产动画片的质量和数量能否撑起整个黄金时段,还是一个未知数。(来源:市场报)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