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披露完毕,股改公司市值超过90%,A股市场终于有了自己的全流通市盈率。
最新的业绩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总计实现净利润1277.58亿元,其中,A股(包括实际流通A股、限售流通A股以及应股改未股改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按照股权比例应占净利润1097.74亿元。
市值方面,在对股改尚未实施的公司按实际对价进行除权、对未公布方案公司以10送3的平均对价水平进行除权后,A股最新总市值为44713.9亿元。
由此得出,A股加权平均市盈率=A股总市值/A股上半年应占净利润×2=20.36。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剔除中报亏损公司后,A股整体市盈率降至17.82倍。
20.36倍的市盈率包含了怎样的信息呢?在A股含权预期得到兑现、估值“噪音”基本消除之后,市盈率作为估值最基本依据的地位是否得到强化,当前市盈率水平是高还是低,股价接轨是否会提速?……在20.36倍PE“水落石出”的同时,这些曾经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再度引起各方人士的兴趣。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新兴市场,A股市场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A股整体市盈率应有一定的折扣。全流通使A股和H股更具有可比性,但对比的结果表明,当前20.36倍的市盈率仍有高估之嫌。一些业内人士更干脆地表示,16-18倍是A股的合理估值区间。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除了中国经济增长所赋予的高成长性,A股公司在规范运作方面的不足,恰恰是潜在的业绩提升和市盈率下降的空间所在。一些公司现实的业绩远不能反映其所拥有的资源的真实盈利能力,而随着制度变革力量的释放,静态看似较高的市盈率,将在业绩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回落。半年报业绩好于预期,已隐约展示出上市公司的这种潜能。因此,A股的整体估值应该享受一定的溢价,20.36倍的市盈率甚至还有所低估。
但无论是“高估论”者还是“低估论”者,多数的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股权分置障碍的消除为“一价定理”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股价接轨乃大势所趋。只是在谁向谁靠拢的问题上,双方的结论仍是基于各自对目前估值水平的看法。 (责任编辑:刘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