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基金赚得盆满钵满,权证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不同于股票投资的是,大多数基金的权证投资在上半年底都获利了结,因此,权证成为今年上半年对基金净收益贡献的大户。
天相投资分析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除股票价差收入外,权证价差收益成为基金的第二大收益来源,200多只基金获得了40亿元的权证价差收益,占总额的7%,有超过40只基金的权证价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 除货币市场基金和纯债券基金外,所有类型的基金在权证上均有差价收入,这些有权证收入的基金在权证上无一亏损———这是股票买卖和债券买卖收入不能相提并论的。
虽然基金权证价差收入颇丰,但由于基金在权证的信息披露上并不完整,投资者很难判断基金的权证价差收入的来源是主动投资还是因股改配送而来的。只有少数基金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没有主动投资权证。
业内人士分析,权证价差收入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因股改而被动持有的权证。对待这类权证的态度,不同的基金公司有所不同。较为保守的公司,基金一旦获配权证马上卖出,并不持有太长时间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上投双息平衡就是一个例子,该基金就是采取的获配即售出的策略,这与其稳健的风格相符。该基金成立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权证收入就有1915.91万元,占到了其总收入的40%。同样是因股改而获配的权证,另一些基金公司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另一只权证收入占基金总收入37%的基金,在其半年报中,披露“报告期内本基金只有因股权分置改革被动持有权证投资,无主动投资权证情况。”不过,该基金在报告期末还持有了7000多万元的权证。这类操作实际上就是持有权证,等待其上涨。在今年权证行情火爆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获利之道。但权证风险较大,择良机获机了结也需要基金准确的判断。
另一种收入来源则是主动投资权证带来的。在半年报中,少有基金披露其主动买入权证的情况。但事实上,基金主动投资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大成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就在其第二季的季报中披露了主动投资权证的情况。大成基金旗下4只基金的6次主动的权证买卖中,有4次出现盈利。其中,有一只基金买入1421万元万华认购权证,然后以1899万元买出,盈利达到477万元,利润率达到33.6%。
有投资者表示,对权证投资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基金对正股、权证价格以及市场的不同判断,希望基金能较详细地披露是否主动投资等信息。对于那些权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大的基金来说,投资者更加希望了解其收入来源,究竟是主动投资带来的收入还是获配带来的,以判断其投资风险。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