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他们唱着凯歌投入到新中国、新北京的建设中;今天,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对这4000名“北焦人”,所有北京市民只想由衷地说一句:进,光荣;退,更加伟大。
从东四环垡头出口往西拐,你会看见路北侧高高的、长长的红砖围墙,开车也要走好几分钟才能到尽头。高高的红墙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它昨日的辉煌——墙内就是那曾为北京千家万户提供煤气的北京焦化厂,那个曾经红红火火、为首都城市建设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北京焦化厂。
从1959年建厂到今天的停产,北京焦化厂完成了为首都北京供气的神圣使命。为了将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厂里的4000名职工整体面对停产分流,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再一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采访北焦工人的时候,记者脑海中一直回荡着刘欢的《从头再来》这首歌。厂子停产,面对选择,4000名焦化厂的职工们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任厂长带着我们一起回忆了焦化厂往日的辉煌。我们还随机采访了4名职工代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选择。尽管选择不同,但他们的心愿是一致的:为了北京的蓝天,他们无怨无悔。
煤气曾被视为需要陪嫁的女儿
“当初焦化厂选址在东郊,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回忆起北京焦化厂筹建时的情景,北京焦化厂第一任厂长、87岁的李霄路老人回忆说:“那时,厂区就是一片低洼地,下雨就被水淹,旱时地面又干得裂缝,农田里还有青蛙不停地叫。”
坐在自己的家中,望着墙上挂着的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视察焦化厂的照片,老人告诉记者,始建于1958年的北京焦化厂,是“国庆工程”的煤气配套项目,是以供应首都管道煤气为主要任务的大型煤炭综合利用企业。从1959年11月18日第一座焦炉投产以来,北焦厂共为首都输送商品煤气148亿立方米,替代燃煤2000多万吨,让首都彻底摘掉了燃料结构落后的帽子,为改善首都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推出第一炉焦炭时的情景,“我就坐在焦炉前,看着通红的焦炭从炉子里出来,到熄焦车上,再进入熄焦塔、晒焦台、分焦车间,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李霄路同时向记者透露,当年焦化厂主要是靠焦炭产品创收,人工煤气最初只是输送到“三大一海”(大会堂、大使馆、大饭店、中南海),“因为不挣钱,我当时还和工人们开玩笑说它是需要陪嫁的女儿。”但接下来煤气发展得就很快了,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北京焦化厂陆续建成三座新焦炉,日供城市煤气可达80万立方米。很多工厂和数十万居民家庭都用上了煤气。当时北京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个大气囊,那里边储存的就是北焦厂的煤气,可以说煤气成为了当时城市运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首都大气环境也随之有所改善。
随着更清洁的能源——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如今,眼看着这个“女儿”真的要“远嫁”了,李霄路真有些不舍,但老人清楚,当初建焦化厂是为了改善北京的环境,如今,焦化厂停产,依然是为了北京的环境。
意向选择:就业安置
成卫红:愿意选择与焦化厂相关的工作岗位
“尽管早就知道厂子要停产,但真到了停产的时候,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说起停产,1990年从技校毕业就进焦化厂工作的成卫红眼圈有些发红。
成卫红现在是回收二分厂提盐工段的操作工,她还清楚地记得来焦化厂第一天时的情景。“当时六座焦炉都冒着烟,一派繁忙的景象,觉得厂区特别大,我们两个小时才转了半圈。”成卫红说现在有时候还会想不明白:这么大的一个厂怎么说停就停了呢?但她也知道,焦化厂迁出是发展趋势。“以前经过厂区,一段路有一段路的味道,都是化学品的味儿,所以仔细想想,停产确实对北京环境的改善有很大好处。”
成卫红目前有企业管理的大专文凭,而为了妥善解决职工再就业,厂里还对职工进行了培训,成卫红顺利地取得了物业经理岗位认证,因此,找一份工作对她来说不是难事。但她还是愿意选择与焦化厂相关的工作岗位,这样自己才会感觉比较踏实。
意向选择:内部退养
张志宽:每一台设备都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54岁的张志宽怎么也没想到,只差一年就到退休年龄的他,不得不选择提前内退。从18岁来焦化厂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感觉自己这辈子都是焦化厂的人了。然而北京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个曾经为京城千家万户输送煤气的大厂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厂里贡献了一辈子的他也只能遗憾地提前退休了。
坐在记者眼前的张志宽心态很平和,尽管说起厂子曾经的辉煌和眼下的处境时,他还会时常露出些激动的神态。“厂里的每一台机器都曾留下过我的手印。”在焦化厂从事电工工作的张志宽,检修设备、维持机器正常运转是他的职责。
提起自己的选择,张志宽说在焦化厂干了一辈子,不想再去陌生的单位工作了,就干脆选择了内退,厂里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他也考虑过,内退后,厂里发的补助金以及退休工资,基本上能够满足家里的日常花费。
“离开厂子前,我会带上照相机,拍几张照片做留念。毕竟,这里有着我所有的青春记忆和酸甜苦辣的生活。”
意向选择:特殊群体
杨小林:寻找机会再冲刺一把
“说不伤感那是假的,但时间长了脑子也就转过弯来了,毕竟这是大势所趋。”记者眼前的杨小林快人快语。他的爱人也在焦化厂工作,双职工家庭属于厂里照顾的特殊群体。
由于上有老下有小,杨小林不想一个人去唐山工作,但留在北京的话,厂里可安排的工作岗位有限,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了。
46岁的年龄,正好是经验丰富、事业上需要最后冲刺的时候,然而就在这个坎上,厂子停产了。
杨小林说自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脑子才转过弯来。尽管有着太多的可惜,但没有丝毫的遗憾。“当时来厂里工作也是造福于民,现在停产同样是造福于民,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意向选择:自谋职业
芦欣:相信能再找个好工作
经过民意调查,焦化厂80%以上的职工希望能提供岗位再就业,自谋职业的很少,截止到目前只有40多人,芦欣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眼见到芦欣,记者就被他乐呵呵的笑容所感染,和其他工人脸上的沉重、沧桑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想给厂里增加负担。”一直从事高压配电工作的芦欣觉得自己的工作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说得干脆,但真要作出这样的决定也并不轻松。芦欣和爱人为此商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爱听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我选择自谋职业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励身边的同事们,鼓起勇气从头再来。”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