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脑热不必去大医院,这是我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在河北调研的卫生部长高强表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将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去年上大医院看病的共有24亿人次,但真正住院的只有六千万人,所占比例很小。 如果将这大部分人分流到社区医院,大医院的就医环境确实可能会好很多。虽然不一定能解决“看病贵”,但解决“看病难”不失为一剂良方。
这剂良方显然是照搬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卫生医疗制度,在这些国家,确实是小病不出社区,社区医院解决不了再上大医院的。为什么到了我们这儿,大家却都不愿意上社区医院,而是“全国人民上协和”呢?
问题当然不在于国民素质或者就医意识之类,而在于我们只学了人家的皮毛,而放弃了对精华部分的汲取。换句话说,我们的社区医院多少有些“假模假式”。一样都是花钱,一样都是看病,甚至一样都是冰冷的脸和漠然的眼,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区别在哪里呢?社区医院的医疗价格并不便宜,医生素质却要差很多,医疗器械和就医环境更是没法比,消费者为什么不去大医院而专挑社区医院看病?甚至可以说,凡是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消费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没理由不选择上大医院看病。
发达国家的社区医院又是什么样呢?近一期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了原央视名嘴姜丰的《英国女病人》,文章所间接记录的英国医疗,让我好生羡慕。英国的医疗是全免费的,甚至住院期间的饮食和日常用品都免费提供。但住院并不取决于病人的主观意愿,而取决于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而这些“确有必要”住院的病人都是从社区医院转来的。包括姜丰这样“从未缴过一便士税的国际学生”,在社区医院都有自己的医生,他们熟知病人的情况,所以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他们解决不了时,再安排病人到大医院就诊,而大医院诊断完毕,医生会写一封信,详细交代病人的治疗情况,交还病人带给“自己的医生”。
显然,所谓社区医院,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医生”。而我们的社区医院不过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普通医院而已,国民没有“自己的医生”,反正到医院要面对的都是陌生医生,何不找一个相对更值得信赖的大医院医生呢?
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不该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教或者劝导,更不能成为一种粗暴的强制,而必须首先确保病人能在社区医院获得更好的服务———让每一个人,在社区医院里都拥有“自己的医生”。
所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医生”的社区医院,才是真正的社区医院。当“我的医生”成为国民日常用语的那一天,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才能真正实现。
■舒圣祥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