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晶前些日子游历了欧美亚,遍访了数百个境外投资机构。李晶发现,老外们最关心的无非两点,一是QFII怎么样,二是QDII怎么样,前者是指境外的钱进入中国投资,后者指中国的钱奔赴境外投资。
江湖传言,老外关心QFII是急着把钱赶快扔向中国,关心QDII则是追求中国政府的公平待遇,有心理平衡含义在内。
QDII三年前就让国人浮想联翩,它的最直白解释是,老百姓可以通过银行或基金公司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包括银行、保险、基金都开始获得QDII额度。
叫好声一片,看上去很美!但有个非官方的数据,一家曾设计卖20亿元人民币规模QDII的银行,结束时只募集到3亿多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不过5000万。
一个重量级的机构,出手只有5000万美元,这放在海外市场简直是个笑话。国内的基金业也是笑声一片,数一数二的银行全国所卖的QDII规模,还不如一家小基金公司随便一卖的基金份额多,更不用提那些动辄发行过百亿的基金。国内的基金人士在今年大赚50%之后,年预期收益普遍在10%以下的QDII靠什么来吸引百姓的眼球?
盼了三年的QDII,诞生后居然如此尴尬,除去今年股市大好的因素外,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三年前,正是A股最黑暗的时代,黑暗并不是因为股价跌了又跌,而是因为即使用最宽容的眼光审视A股的上市公司,也很难发现几家让我们敢放心把钱投进去的企业。但三年后,A股在监管力度加强和股改、股权激励等作用下,呈现着比境外更深层的上涨动力。
国际投资者对各国资本市场有一个十分制的评级标准,最新消息是,A股在今年得到了六分评级。虽然只是个"及格"分数,但也应该值得欣慰,因为三年前的A股大概连三分也不值。也许正因为此,摩根大通说,A股将在两年内领先亚洲市场。如果我们可以独步亚洲,为什么还要冒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买QDII?(高翔)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