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上半年,在纺织行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的大背景下,清关率低、配额浪费严重却几乎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也表明出口受限问题依然是多数纺织企业的一块心病。为此,商务部相继实施了纺织品配额交易平台及将剩余配额以协议招标的形式低价转让等宏观调控措施,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配额分配体制存在"硬性分配"的硬伤。 业内人士预计,2007年纺织品配额分配政策有望在今年9月推出,合理的分配新政成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最大的期待。
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发布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纺织机械装备的升级换代提出了如下要求:到"十一五"末,纺机行业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企业从目前的8.27%达到15%;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达到7万元;主要技术装备产品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开发的产品占50%以上;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占同期产值的30%以上。
"这对于目前的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水平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指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纺机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乏力,设备平均能源单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77.5%,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祝宪民说,今年下半年,"28+10"攻关项目将成为纺织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纺织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8+10"即是《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
数据:主要经济指标不同幅度增长
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11.65亿元,工业增加值295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3.70%和24.64%;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达97.09%,销售毛利率10.46%;累计实现利润367.15亿元,同比增长35.99%,利润率达到3.3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3%(详见表1);纺织品服装共出口640.32亿美元,增长了24.49%,对非设限地区出口453.57亿美元,增长34.18%,增幅上升了2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3亿元,同比增长41.73%。
纺织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对行业内741家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生产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6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246.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65%;主营业务收入233.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28%;利润总额12.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2%。亏损企业108家,同比下降20.00%;亏损面为14.57%,同比下降4.02%;亏损额为0.99亿元,同比增长44.90%;产值利润率为4.98%,同比增长0.04%。纺织机械全行业产品销售率为96.99%,同比增长1.23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总额为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3%。其中纺织机械进口金额为17.46亿美元,同比增长4.38%;纺织机械出口金额为5.65亿美元,同比增长40.84%。
运行特征:产销衔接良好 行业梯度转移不断深入
产销平稳盈利增强
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运行良好,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大类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纱、布、化纤和服装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纱774万吨,增长19.2%;化纤963万吨,增长16.4%,比去年同期提高8.41个百分点(详见表2、表3)。
行业整体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运行质量和效率稳步提高,盈利能力得到增强。上半年,纺织行业产销衔接正常,产销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盈利能力方面,中西部地区纺织行业实现利润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实现利润341亿元,增长34.6%,占全国的92.8%;中部地区实现利润20亿元,增长52.5%;西部地区实现利润6.5亿元,增长69.8%。
出口增长平稳区域转移明显
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平稳,对非欧美国家和地区增长显著,一般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71.89%,比例比去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比重继续扩大。
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出口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欧美出口下滑的同时,对非设限地区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总体出口的增长。同期,对非设限地区出口447.5亿美元,增长34.4%,提高29.39个百分点,其中对土耳其、墨西哥、中国澳门、韩国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221%、155%、63%、44%和44%。
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加快
上半年,我国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比例越来越大,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始提速。
1~6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同比增长41.7%,增幅比1~5月回落了2.76个百分点。投资向下游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其中服装、针织、纺织制成品三个行业的投资额为385亿元,占全行业新增投资的43.6%,分别增长55%、67.5%和54.6%。
随着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1~6月,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76%,高出东部地区近43.4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70%属于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改造,表明行业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其中,自筹资金占到所有投资额的75.9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9个百分点,利用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8.09%,比去年减少了2.2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速分别为68.63%、70.32%和74.69%,远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表明纺织工业的梯度转移正在深入。
趋势:棉价还将上涨行业景气继续向淡
根据上半年纺织行业运行情况和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预计今年下半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但增速将会比上半年出现小幅回落。特别是纺织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回落幅度可能会高于生产、效益等指标。
可以用"景气向淡、成本费用控制下的盈利改善"来描述纺织行业上半年的经营特征。下半年,纺织行业可能面临的负面因素较多:下调出口退税率进一步打击企业盈利;升值压力下国际订单转移成新的出口隐忧;棉价在新年度有上涨要求;国内消费虽有进一步转热的迹象,但仍不足以消耗过剩的常规产品产能。
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的纺织行业景气向淡,结构调整仍是行业的主基调,盈利增长将在出口退税率和基数的影响下趋缓,预计全年行业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分别增长20%、18%。
棉价新一年度仍将上涨
今年年初,外棉进口加大压制国内棉价,3~5月的进口量达到14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棉花进口量一半以上。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预计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进口约占世界棉花贸易的45%,大大高于上年度的19%。与此同时,整个上半年中棉指数都在14000上下平稳波动。
由于进口配额的下发较市场预期延迟,未来数月的棉花进口可能受到配额制约。2005/2006年度累计发放及上年度结转的配额总量为337万吨,2005年9月~2006年5月国内配额实际消耗量约在285万吨。因此,本年度可用配额仅剩余52万吨,相对目前每个月近50万吨的进口量,配额数量捉襟见肘。
今年,由于国内棉实播面积增幅少于预期,多数机构预计2006/2007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在600万~610万吨水平,较上年度略有下降。在国际油价的强劲带动下,棉价与替代纤维的价差不断缩小,对棉价走强构成有力支撑。业内认为,考虑新年度棉花供求关系,棉价在下半年有小幅上涨的趋势。
优势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趋强
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的公司往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在细分行业优势地位显著,具有领先同行的获利能力且盈利稳定;二是对振兴地方经济贡献巨大,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能够低成本获取当地的优质资源实现跨行业整合。
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资源整合呈现两种路径:一是上下游纵向延伸产业链,控制上游原料供应(如金鹰股份、G鄂绒、鲁泰等),或加强对下游零售终端的渗透(如七匹狼、G雅戈尔、G凯诺等);二是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利用行业本身较强的现金创造能力,介入盈利能力较强、壁垒较高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形成优势互补、多元主业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如G雅戈尔、G鄂绒等)。
上述企业利用纵向资源整合,已逐步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在行业的价值链中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地位,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向淡的行业景气周期当中,他们横向资源的整合能力有望进一步发挥,市场地位将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问题:成本上涨出口不顺投资增长过快
成本上涨导致利润下滑
据测算,原料成本已经占到化纤行业成本的87%,成本上涨的压力致使化纤行业利润率从2003年的3.89%,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96%,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对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进口棉价低于国内棉价,自年初以来,棉花进口大幅增长。1~6月,进口棉花245万吨,是去年同期的2倍。棉花供需缺口和国内外棉价差损害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本年度国内棉花需要进口400万吨左右。目前,国内棉花价格比国际高1500~2000元/吨,印度纱在我国香港市场比内地的纱线价格低2000元/吨,棉价的差异使我国上半年净进口棉纱19万吨(详见表4)。
同时,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影响了化纤行业的正常运行。2005年末,化纤单体价格比2003年高出45%,今年上半年价格虽然略有下降,但仍比2003年高出约40%。
目前,国内棉花需求总体上看还存在较大缺口,但短期内供求基本平衡,这也是目前国内棉价没出现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棉花价格的稳定有利于纺织行业的生产经营,但今后一段时期,进口棉数量将有所下降,很可能导致国内棉花供需平衡的失调。而供需矛盾将推动国内棉价上涨,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棉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压力。
配额分配体制问题凸显
上半年,纺织行业出口整体态势不容乐观,设限使纺织品服装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幅出现大幅回落,尤其是设限产品出现负增长。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增幅回落了45个百分点,设限的10类产品出口下降了29.69%,对美国出口增幅回落了70个百分点,设限的21类产品出口下降了31.71%。
据了解,配额分配体制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使出口产品的清关率过低。据记者了解,截至7月17日,对美出口的21类设限产品平均清关率仅为21%,清关率最高的847类也仅为42%,对欧盟出口的10类产品中只有115类清关率为58.39%,其他产品的清关率大多在20%~30%之间。专家指出,过高的配额招标价格一方面令出口商无力承担,另一方面采购商纷纷将订单向其他国家转移,致使很多国内纺织企业遭遇高价中标,却接不到订单的尴尬。
订单转移成出口隐忧
今年以来,出口保持平稳态势,考虑到配额价格导致出口单价上涨的因素,实际的订单数量更加令人担忧。由于受欧美重新设限以及配额成本较高等影响,对其出口出现严重下滑。1~6月,对欧盟出口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增幅同比下降了46.2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82.3亿美元,下降0.6%(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增幅同比大幅下降了76个百分点。
同期我国周边的越南、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等国对美出口增幅均超过我国,其中印度对美出口增幅高达18%以上。贸易环境变化所造成的订单转移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为此,商务部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出口企业千方百计提高配额使用率,对于浪费配额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处罚措施。
投资增长过快加大经营风险
近年来,棉纺行业投资快速增长。1~6月,棉纺行业完成投资285亿元,同比增长42%;新开工项目1018个,占到全部新开工项目的31%。投资主要集中在有资源优势的地区,仅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六省棉纺行业投资额就占全国棉纺投资总额的78%。随着棉花资源约束的加剧和对欧美出口增速的回落,产能的快速扩张有可能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市场的过度竞争。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在现有的外贸增长方式下,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将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应在稳定市场份额的前提下,通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建设,规范环保、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配额分配新政亟待出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纺织行业的经济形势十分重要,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要研究纺织品出口清关率过低的问题,解决配额分配中有些产品过于分散而引起的浪费现象,尽早发放剩余配额以免影响企业接单和客户流失。应尽早发放棉花配额,充分保障广大生产企业的用棉,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我国纺织企业来说,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是重要课题。
全行业应将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作为落实"十一五"规划,转变增长方式的重点。通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能力的创新,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自主品牌,建设自主品牌营销渠道,提高品牌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贡献率。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和上下游整合,提高研发效率。加快落实"28+10"攻关项目,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提高我国原创品牌在国内中高档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原创品牌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支持自主品牌"走出去"。
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平台
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是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纺织行业内继续推进和发展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地区建立纺织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点构筑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科研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体实力。
加快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目前,西方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关注已经由产品层面转移到对贸易环境的关注,由对技术、质量、标准的重视转向营造公平贸易环境上来,欧盟已将社会责任、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和反倾销作为未来对华限制的重点手段。我国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重点加快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据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经从行业角度率先启动中国纺织社会责任体系(CSC9000T),并列入行业"十一五"规划,在全行业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级工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目前已发动行业内160家大企业以倡议的形式展开自律,并已在中小产业集群内开始试点。另外,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原创技术,加强对国内市场秩序的监控、监管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规范企业行为,避免恶性竞争。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