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改芳
    在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的《上海金融稳定报告》中,一则简短的“专栏”刺激了人们的记忆,并且公布了一段外界很少知道的“内幕”———在德隆系、爱建系等相继爆出重大违规事件后,上海市政府曾委托央行上海总部与上海银监局初步选定了上海38家民营企业集团作为评级试点单位,根据关联关系、行业、财务和公司治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对每个集团企业进行定级、测算统一的授信额度并揭示其优势和存在的风险。
    通过评级试点,央行上海总部发现,虽然这些集团的数量不足上海有信贷融资业务企业数量的万分之四,但贷款总额却占上海企业贷款总量的8%。这些集团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上海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保护金融资产安全影响巨大。
    这首批38家评级试点单位的信贷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集团企业的有效资产对借款的保障能力较低,银行承担着信用膨胀的风险。38家集团企业2004年末的平均贷款余额达到31.54亿元,是其集团净资产总额的1.3倍。
    集团企业内部关联方担保贷款比重较高,关联企业连环担保导致担保贷款成为信用贷款,商业银行承担着担保虚化的风险。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交易的互保贷款总额与集团净资产的比重平均水平为37.1%,总体上集团无实际保障的贷款数量超过1/3。由于关联企业间关系极其紧密,其风险变化呈联动效应,一旦个别企业发生违约,将迅速波及其他集团成员,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通常是分头融资、统一调度,使借款主体和用款主体在较大程度上分离,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信贷资金挪用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集团内下属企业贷款在集团全部贷款中的比重逐年增大,2004年末高达3.29倍,但同时集团企业财务统一管理的比重高达80%以上,关联从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取的贷款往往被集团企业挪作他用,不仅难以真正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
    集团客户关联企业往往分散融资,与多家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加大了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别关联企业还通过设置债务防火墙,为银行债务追索制造困难。
    首批38家评级试点单位包括复星、世贸、爱建等沪上知名企业集团。有关部门还根据评级情况拟出了一份“慎贷名单”。
    今年以来,沪上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又出现加快的趋势,上述风险提示和曾经的“审贷名单”无疑是针对放贷冲动的一付“镇定剂”。
    而对于集团内部的融资“弯弯绕”,德隆系的下场也是历历在目,但愿那些“手伸得比较长”的企业集团们能迷途知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