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南方企业家》)
编者按:长江商学院是由李嘉诚(李嘉诚新闻,李嘉诚说吧)基金会投资创办的我国著名商学院之一,能够入该院学习的学员,有商界风云人物,如中海油的傅成玉(傅成玉新闻,傅成玉说吧),分众传媒的江南春、TCL的李东生、蒙牛的牛根生(牛根生新闻,牛根生说吧)等著名企业家,也有发展中企业的新秀,如王文辉、林三朝等。为了给长商学员企业家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园地,从本期起,《南方企业家》开设《长商人物风云榜》专栏,以期实现媒体与企业共赢之目标。
与王文辉交谈聊天有一种快感,甚至有如品一杯智慧咖啡。这不仅因为他快人快语,坦诚地向你披露心迹,更因他在对人生、对社会、对经营企业的感悟中,不时蹦出妙言睿语。他说,在他的个人奋斗经历中,有几个关键的拐点。而每一次拐点的突破,都意味着角色的变换和人的进步。我们不妨透过王文辉创业历程中的行行足迹,追寻这位不坐老板椅的年轻老板的传奇人生。
“有钱难买少年穷”
王文辉何许人?佛山市金海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位只有33岁、身家上亿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他属牛,从小要强,事事好争第一。金海辉煌公司的发展和成功,也许与这种从小形成的争强好胜的性格不无关系。他的老家在粤西山区罗定县的一个叫尖岗塘的贫困小山村。据说,那个村子在王文辉以前的近百年中,没出过一个读书人。
王文辉家承包了12亩地,他从小就跟父母下地干农活,深知农村之贫,农民之苦。当他还是个初中学生,就夺得村里插秧比赛男子组第一名。1989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了。在参加当年中考中,以569分的高分夺得全校第一名。他本可以选读重点高中,为以后读大学创造条件。但家里实在太穷,无力供他继续念书。他呢,也巴不得早点脱掉身上这条泥裤子,混个铁饭碗。他说:“即使每个月只给我15元的工资,我也愿到镇上当个机关干部。”在填报升学志愿时,他全部填了中专。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孩子能上中专,意味着跳出了农门,有了份正式工作。当时,初中生考中专要求很严,必须是全校头两名才有机会。而王文辉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广东省工业贸易学校的。他由此成为尖岗塘村百年来第一个中榜的读书人。
回顾当时上中专的情形,王文辉感慨地说:“我非常认同当时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让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读最好的专业。”王文辉进校成绩优秀,英语单科分数最高,是按差不多十选一的比例,被选拔到刚刚开办的中师英语专业班的。在学校领导看来,成绩好的学生肯定是找对了学习方法,或有过人之处,这本身就说明这个学生能力强,可造就。多年以后,当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文辉感悟道:学校选拔尖子和企业选人都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成绩,他肯定是做对一些事情;若是他失败了,也一定是某些事情没做好。
王文辉有一个观点:有钱难买少年穷。年轻时吃得苦是财富,成年以后大都有所作为。为此,他的企业在录用销售人员时,很关注被录用者的家庭背景,对苦寒出身者往往高看一眼。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啊!
刚进中专,遇到的第一道题就是语言关。他们原来学校老师授课用的是方言,现在得改用普通话交流和学习。王文辉暗暗给自己下了硬指标:3个月攻克普通话关。目标确定后,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克服了困难,实现了既定目标。这事也给他不少启发。多年以后,自己做了企业老板,在与员工交流克服困难的心得时常常说,没有困难就没有我们存在的位置,我们是奔着困难而来的;假如别人样样工作都做到了一流,人家还要你干什么?
中专学制3年,同学们毕业后,将走向社会,迎接市场挑战。进校第二年,王文辉别出心裁地向班主任建议:何不在学校模拟社会竞争,对班长和班委会成员任职实现公开选举,竞争上岗?这也是培养大家市场竞争意识的好方法啊。班主任打心眼里高看这位农村来的学生,采纳了他的建议。王文辉在校3年中,年年都竞争上岗当班长,以此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打从那时起,他就形成了凡事注重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比如: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短处是什么?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花时间反思,反省自己走过的路。这种思维方式,现在已应用到了对企业的管理上。
3个月跨越7年路
1992年,王文辉中专毕业,他本可以当一名中学教师,或到国营企业捧个“铁饭碗”,但却选择了东莞市一家台资制鞋企业。为的是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积累创造财富的经验。
满腔热血却遭遇无情现实。7月7日去公司报到,老板却把他分配到了当时谁也不想去的配料仓库,做一名普通保管员。当时仓库有5个员工,其中一名是大学毕业生,包括他在内的另外4个人都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头一天上班,就加班到晚上12点,内裤都汗湿了,这还不算什么,当时,这个仓库是公司最糟糕的部门,每天都挨老板的骂。仓库主管走马灯似地换人,任期最长的不超过两个月。管理混乱、发错货、数目不清如此等等,什么问题都有。上班的第三天,仓库员工就因补料不及时而集体遭老板训斥。台湾老板管理企业一向很严,有的动不动就骂人,骂完本人还骂你祖宗。那种骂法回想起来,至今令王文辉毛骨悚然。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前车之鉴,以至多年以后自已办企业当老板了,从不轻易骂人,靠的是制度管人,推行人性化管理。
仓库员工之所以挨骂,主要由于每次补料不及时,影响生产线出货。王文辉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何每次都要补料呢?难道是仓库进料不足?可明明是按订单足额进的料呀!是不是指令文件有误?不可能,这可是台湾总部设计师发出的呀,一般不会错。王文辉想,如果能找出个中原因,同事们就再也不会挨骂受训了。他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细查,核实是不是有浪费现象,但仍找不出问题。他又想,既然大家都按指令去执行仍然出错,会不会是指令本身有问题呢?他认真地查看了指令书,反复核对它里面强调的内容和提示,对照了自己发出的现场记录,仍未发现破绽。那几天,他每天带着问题上班,一直思索着,琢磨着,试图找到答案。进厂上班的第7天,当他经过裁断班现场时,突然产生了灵感:会不会是一块皮料实际裁出的成品数,与设计师指令文件规定的单件皮料裁出数有出入呢?他很快叫来裁断班长,请她配合查对。答案终于找到了:不同产地的皮料裁出的成品鞋面原来有差异,有的多,有的少!但这结果一公布,不就等于说台湾设计师出了错吗?这要冒砸饭碗的风险呢!当上司找到他,要他承诺对自己的判断负责时,他毫不犹豫地拍下了胸脯。这下,同事们替他捏了把汗:王文辉呀王文辉,你耍什么牛劲呀!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王文辉却来了个逆向思维,冷静地对同事们说:“如果老板真是条汉子,他不仅不会处理我,说不定还会重用呢!”老板果真认输了。王文辉的建议被采纳,负责发货的仓库同事们从此再也不用挨骂了。3个月后,王文辉被公司破格提升为成型车间副课长(相当于车间副主任)。老板说,这个职位,连台湾人都要干7年才有机会提升哩!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触动和启迪,由此成为王文辉公司培训新聘员工的典型案例。
“92.1元”与第一桶金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在挖第一桶金时,都有一个故事,有的平淡,有的精彩。而王文辉的故事更具传奇性。
在台资制鞋公司工作17个月,王文辉始终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而最大的问题是当上副课长,收入也没增加多少。贫穷依然像梦魇,时时缠着这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家人原指望他进厂赚钱还债,而王文辉微薄的薪水连维持家庭生活都很艰难。父母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双双进了一家私人石材厂打工,并答应两个人做事只得一个人的工钱。王文辉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石材厂度过的,那真不是个滋味呀!石材厂老板要他父母留下值班,却只按平时上班算工钱。王文辉深感愧疚:自己本想脱下泥裤子读中专,给家里带来富裕,没想到毕业进厂了还是穷。他发誓要改变这种状况,换一种活法。当时,社会上流行“10个供销员9个富”的说法,他便动了辞工当供销员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位亲戚的支持。1993年10月,他毅然辞去了制鞋公司的工作,进了东莞市一家集体所有制不锈钢厂做供销员,进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拐点。
提起做第一单生意,王文辉至今喜形于色。
那是进厂后不久,他第一次以供销员的身份到茂名市出差跑业务,推销不锈钢产品。他到财务科预借了100元差旅费,当天就坐上了去茂名的大巴。因为是初次出道,跑业务没底。为了省钱。他住到了茂名市农业局一个十分简陋的招待所里,每晚住宿费仅5元。每天喝三顿大碗粥。一连几天,都是早出晚归,带着印好的名片和产品彩页漫无边际地“洗街”。几天下来,走了数十家单位和店铺,毫无结果。第4天下午,已走完4条大街的王文辉又累又困,实在不想走了。他停下脚步一看,只剩油城6路这条街还没走,走完还是不走呢?他有些犹豫了。这时,他记起了著名演员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里面的一句台词:再坚持一会,不就挺过来了么?他想,既然这里的4条街都走过了,再坚持走完这条街吧。
当他在油城6路走到一半多,看到街上有几间新建的店铺还没装修,其中一间大店铺外面挂着“茂南区装饰工程公司”的店牌。他心里一动,进了店。只见店里有四五个人在聊天,其中有个人在抽水烟筒。他主动递上名片,作了自我介绍后建议道:你们新店还没开张,何不经营不锈钢制品呢?又高档又时尚,多好!对方一听就说:“我们几个正愁着不知做什么生意好呢,你这一提醒,我们倒有了兴趣。”双方当即进行了沟通,很快就达成了意向,对方执意请王文辉到隔壁酒店吃晚饭。在酒桌上,王文辉试着问:你们一次要进多少货呀?对方反问:“你们公司能供多少货?30万元货可以保障么?”王文辉一听亢奋了:乖乖,全公司上个月的销售量还不到6万元,一下子要30万元,这可了不得呀!他当即回答:没问题!一桩大生意就在偶然间敲定了。
王文辉回到公司,马上向领导作了汇报。总经理开始不相信有这好事。为慎重起见,第4天,便亲自带着业务经理和王文辉,专车赶往茂名落实业务,签订合同。对方很讲诚信,合同签完,就将9万元的预付款打到公司账上,发货后,余款很快又汇到了。
首战告捷,王文辉成了公司的销售状元和新闻人物。当他到公司财务科报销差旅费时,连报销单都不知怎么填写。财务人员在帮他核对销账时,发现他出差7天仅花了92.1元,预借的100元还剩7.9元。负责审核的财务人员笑着说:“人家出差一两天都要花去七八百元,你怎么7天才花了几十元呀?”
做成这单业务后,王文辉在供销员这个岗位上越干越出色。在公司,他一连干了6年的销售员,既没有损失公司一分钱,也没有多拿公司一分钱。每年业务量排在公司第一名。王文辉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后,为激励员工,他特地带着公司经营骨干来到他当年做成第一单业务的地方,故地重游了一番,感慨良多。他坚信这么一个道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干任何事都是这样,多走一步,多想一分钟,多吃一份苦,往往机会就来了,成功就在前面。人生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每天进步“1%”
王文辉的经营理念是: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他时时告诫自己:坚持不断反思,每天进步1%。
在佛山市金海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记者发现一件怪事:王文辉的老板桌后摆的是一张十分简陋的钢管塑料条凳。而那张与之配套的老板椅则被闲置在办公室一角。记者开玩笑道:“你是个不坐老板椅的老板啊!”王文辉点头回答:“是呀,我现在还没有资格坐它呢!”
说起这件事,还有一段缘由呢。
1999年,26岁的王文辉已是公司内外赫赫有名的营销能手了。这时,他又萌发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念头,进入他创业道路上的又一个拐点。当时,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国有和集体企业普遍遭遇“滑铁卢”。王文辉所在的公司也出现效益滑坡,连年亏损。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出台后,公司面临倒闭。当地政府决定对公司进行改制,实行租赁经营。 消息传开,全厂100多号人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承包。开始,王文辉也感到困难重重。虽说他在营销方面有优势,但要经营整个企业,还是有点拿不准。但从不服输的秉性和牛劲,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他与在医院上班的妻子一合计,两人筹资19万元,带上20多名员工,租赁原有厂房,创办起了佛山市金海辉煌不锈钢有限公司,真正开始了自己做老板的生涯。
由于王文辉脑子活,观念新,爱学习,又有多年做营销的磨练,经营企业同样轻车熟路。公司创办不到半年,销售额就达500多万元。到如今,企业经过了7年的摸爬滚打,日渐成熟,经营进入佳境,销售额增长了近百倍,员工200多人。产品广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还远销欧美、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
最大限度地达到公司的营运效益,是王文辉一向追求的目标。2002年,金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专门从事金海的海外贸易。2003年,公司斥巨资在佛山市狮山工业园购地并建成了近4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厂房。2005年,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更好地整合三地资源,又在香港设立了卓越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目前,3家公司的营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任何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没有过挫折,而是永不被挫折所击倒罢了。王文辉在经营金海辉煌公司的过程中,同样跌过跤,打过官司,甚至面临企业倒闭的境地。但他善于反思,从反思中崛起,在反思中进步。
公司创办之初,产品销售实行代理制,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有经销商。但公司后来出了两件事,其中一件事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湖北天门市有家代理商,是公司较早的合作伙伴,经营业绩一直不错。几年时间,该代理商就纯赚100多万元。后来,公司为了进一步开拓湖北市场,决定在武汉设立经销办事处。天门市那位代理商的哥哥看到有利可图,主动要求加盟。公司鉴于他弟弟的业绩和诚信,便同意了。一次就给他发货88.94万元。谁知对方变着法子想“吞”掉这批货,以种种理由拒付货款。后来,公司通过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被告侵吞的货物实行异地查封,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官司打了一年多,耗费的精力财力可想而知。
2003年底,公司为扩大再生产,投资2200万元,新上一条不锈钢板压延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后,公司的生产往上游跻身了一大步,且产品自己全部消化,无市场风险,利润可观。公司购好了地,建好了厂房,购进了设备,电力也已增容了。这时,国家出台紧缩银根政策,银行贷款倾刻间泡汤了。2004年6月22日,新生产线正式剪彩开工,因无流动资金,第二天便宣告停产。
看起来,这两件事似乎无必然联系,但却给王文辉以深深的联想和触动:企业不能让别人控制市场!公司不能没有自己的现金流!新的生产线停产的第二天,他召集管理层关门开了一天的会,深刻检讨反思。当天,他就把自己办公室的老板椅撤了,换成了现在那张简陋的钢管塑料条凳。并发誓:企业不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决不坐老板椅。
记者问王文辉:现在,企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公司已名列同行业前茅了,你为何还不坐老板椅?王文辉回答: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给公司员工做个榜样,告诫大家居安思危,卧薪尝胆,自我加压。
王文辉既是这么说,也身体力行去做。为了成为一名儒商,他已修完天津工业大学MBA的课程,并修读了美国国际大学EMBA课程,目前正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深造。通过学习,他接触和领悟了很多过去不曾领悟的东西,深感公司应该有着更高的目标和理想。这就是立志于办学习型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确保他的团队和公司每天进步1%,将企业打造成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产品做成全国知名品牌,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到那时,他觉得才有资格坐老板椅。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