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城市居民中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8月31日新华网)最近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69%的人认为“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强化高收入人群税收监管,改变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的现状”最关键。(新华网2006月8月10日)
第一个资料表明了人们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迫切要求;第二个资料表明大家希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治病”用“猛药”是短视的行为,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我国个体工商户6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给出的原因是“税费太高”,创业“油水”几乎被榨干。(人民日报2006年8月21日)如果把更多的税赋再转嫁给个体工商户,必然会加剧他们的倒闭,而一个工商户的倒闭又会使几十,甚至成百上千的工薪阶层者失业。目前,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失业,就和810万个体工商户倒闭有密切关系,而始作俑者是我国给民营企业主收费过重,是没有切实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因此,国家决策部门不能简单地跟着“急功近利”的民意走。或许有人讲,“要对巨富收税、对腐败官商收税,而不是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这个提法我也举双手赞成。但,我怀疑能不能实施成功。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地方政府的不少官员和巨富、官商有“亲密无间”的关系。在体制改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前,对“巨富、官商”收重税,实施的目标多半会被地方政府偷梁换柱,变成对辛辛苦苦的、没有任何官场关系的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收重税。这必然导致更多的民营企业倒闭,同时,也砸烂了更多的竞争企业员工的饭碗。
这济“猛药”有可能摧毁我国现代经济的骨架,并导致我国“分配不公”的恶性循环。在现有条件下,要破解“分配不公就要本着“效率优先”而鼓励创业。鼓励创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对民营企业、小商小贩的税收,更要把比税还多的“费”尽量都免掉。尤其是卫生费,是什么东西!
鼓励创业,就是保障就业——能人当了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就要招员工。创业者和新员工就有了长期的保障,大家比拿救济强多了。这就是授人以渔的道理。
除了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小商小贩也是就业的很好渠道,只是目前就业的环境太差。除了税费,还可能受到城管和城市其他执法者的“毁灭性”打击。在城市脸面和群众生存的矛盾中,决策层要敢于选择后者。笔者建议取消城管,其职能由无罚没权的交通协管代替。同时,也要尽量对他们少收税、不收费。
有人说这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国富”和“民富”的天平要倾向后者。面对大量仅仅度过温饱线的国民,我们要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仅不能与民争利,还要扶植民族产业,尤其是民族支柱产业。最起码,让民营企业和垄断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发展。
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改善“兼顾公平”。要在容易操作的方面实施。例如收垄断行业的“垄断税”,收“遗产税”等等。其实,只要堵住税收中的“偷、漏、逃”,即使降低税赋,收到的税也不一定少。而且,减少税赋,也有利于大家主动纳税。
在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最多。因此,更根本的,还是要进行体制改革。把建设型政府变为监管型政府。政府尽量少去搞建设,更不要去搞政府投资。而是监管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运行,就像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变自动发起攻势,对合法创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国务院9月4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
笔者认为,“改革攻坚战”胜利前,要通过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税赋,来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首先受到剥夺的就是民企老板、个体工商户和小商小贩,其实质是否定了“效率优先”,这势必打断“发展是硬道理”的改革思路。
(责任编辑:王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