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业生大呼就业难,从“先就业后择业”、“800元底薪也愿干”,到“零工资就业”,求职心理价位一跌再跌。这群上世纪80年代生人,一路飞奔,披荆斩棘迎接着时代的挑战。如今到了9月初,大部分2006届大学毕业生已经在他们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近2个月了。 这些职场新人过得怎样?小部分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又是怎样度过炎热的盛夏?
现状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现状如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三种毕业生就业类型比较突出。
骑驴找马型
“小J”是一名典型的“骑驴找马”型应届毕业生。他毕业于某大学社会学系,在发出了上百封手写求职信和电子邮件简历后,终于在今年5月拿到了一家公司市场助理职位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工作1个月后,由于对公司规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有种种不满,小J又重新开始求职。每天完成了公司规定任务后,小J就登录各大招聘网站搜索职位、发布求职信息。他还通过MSN跟同学和朋友互通职位信息。“我把简历发给你,有机会帮我推荐一下。”面对记者,小J也没忘了自我推销。他认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是求职大半年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只能先找家单位做着,边积累经验边伺机跳槽。
调查:竞争年代,员工忠诚度急遽下降
在China91的调查中,当被问及今年就业是否感到困难时,有53.3%和46%的应届毕业生分别选择了“较难”和“很难”。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高达66%的人对自己的首份工作不太满意,比较满意的仅占不到20%。
当问到“你对第一份工作抱有怎样的态度”时,有46%的毕业生表示自己会“骑驴找马,边工作边寻找更好的机会”,33%的毕业生更是抱着“干得开心就干,不开心就走人”的无所谓态度,仅有20%的毕业生表示会在新公司努力工作。
指导:走到哪里,都留下光辉一笔
人众人教育总裁杜葵表示,目前企业内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迅速崛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个性,往往是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所无法理解的。比如70年代人加入一家企业时,往往会考虑长期的发展;而80年代人比较尊崇个性,不愿意受约束,我行我素。80年代人对外部强加的文化很难接受,关注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也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但是,不管生于什么年代,作为新员工,既然已经进入了一家公司,就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朝三暮四”的新员工,HR很难给你良好的机会和空间。无论在哪家公司工作,都应该留下光辉的一笔。直到自己的能力、实力足够应付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再考虑寻找另一份工作。
隐性就业型
小韩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是朝鲜族人,母语是汉语和朝鲜语,上学后学的是日语和英语,凭借着四种语言的优势,她的兼职翻译机会非常多。“当初有好几家韩资企业招聘我当翻译,我考虑到每月也就2000多元的收入,还无法运用英语和日语的优势,就放弃了。”小陈告诉记者,她盘算着将四国语言全部运用起来,才不会辜负多年所学。毕业后,小陈首先去了一家培训学校教韩语,每周一三五晚上上课,每月收入3000多元。此外,她白天或去展会帮忙,或翻译资料,或做韩语的同声传译,甚至还给韩国朋友当家教,简直比全职上班族还忙。一月下来,收入轻松过万。
调查:拒绝朝九晚五,隐性就业族日趋增多
眼下,“隐性就业”这一概念浮出水面,逐渐被高校毕业生接受。他们虽然因为客观或主观原因,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工作合同,但通过同时打数份短暂的零工,依然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在就业难且应届生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热衷“铁饭碗”,宁愿把时间拆分,打上几份工。
据调查,目前不少高校都出现了隐性就业率上涨的情况。以本市某师范大学为例,截至去年12月31日,该校2005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53%。其中,本科报到就业人数为68.04%,本科隐性就业人数高达30.41%。在China91本次调查中,赞成隐性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也达37.84%。
指导:注重自我保护,注重长远规划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唐晓林表示,隐性就业只是一种生存状态,和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法律、媒体、中文、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更有机会从事各类中短期项目,只要社会有需求,他们又能发挥专业所学,在刚毕业那两年“自由闯荡”一下,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理性面对。此外,隐性就业者自身也未必始终坚持隐性就业状态,他们会随着未来的就业形势做出理性的调整和规划。
也有专家指出,隐性就业族的存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问题。不少单位为了减低用工成本,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因此隐性就业族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
待业啃老型
陈明今年毕业,年初考研失败,错过了求职的好时机,从一月份找工作以来,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职位。看到就业形势如此严峻,陈明萌生了第二年继续考研的念头。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也不想儿子太辛苦,就建议他在家里休息复习。“其实对于明年考研,我还是一点把握也没有,但是看到同学们干着体面的工作,自己就不愿意去小公司做了。也许我会在今年底和2007届毕业生一起找工作,也许还是在明年继续考研……”一说起前途,陈明就显得非常迷茫。
调查:啃老族,其实并不心安理得
“啃老族”,是最近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字眼。据有关统计,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啃老族”中数量最多的一群人,占到20%。记者发现,应届毕业生中的“啃老族”也分各种类型:一类是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这类毕业生认为,与其每天累死累活每月2000元都赚不到,不如呆在家里享受生活;第二类是找不到好工作又不肯“屈就”的,只能在家待业,继续寻觅;第三类是考研落榜后,想要第二年重考而不准备就业的。这三类人加起来,构成了一支规模不可小觑的队伍。然而多位毕业生都表示,其实他们在家也有很多压力,求职屡战屡败、考研不成功等造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不敢参加同学聚会。
指导:克服畏难情绪,争取就业机会
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徐改告诉记者,“啃老族”是时代变迁中出现的一个现象,由于就业形势和家庭等原因,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呆在家里“养老”。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啃老族”缺乏积极就业的精神。在美国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本科生开出租车、研究生修鞋都被认为是正常现象。因此毕业生应该克服畏难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找工作,或者通过青年见习基地进入公司工作。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仍是一片空白,他们的生存危机将越来越严重。
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各类职业指导中心、测评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也要关怀这个群体,为“啃老族”减轻压力,帮助他们独立自主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争议篇
一年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观念、新形式层出不穷,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争议也频频在报刊上现身。从年初炒得沸沸扬扬的“零工资就业”,到网络新名词“奔奔族”的出现,让大家愈发关注这批生于上世纪80年代、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群体。
争议一:零工资就业,噱头还是无奈?
毕业人数年年递增,薪水却逐年下降。从两年前的平均薪水跌破2000元,到“800元基本工资也愿干”,来自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专业门类的大学毕业生,近年来薪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跳水现象,有些还不得不面临失业的尴尬。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就业方式——“零工资就业”,即不计报酬地在用人单位干一段时间来赢取就业机会。
在央视发起的一项调查中,近七成大学生表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愿意在一家相对理想的单位零工资就业”。他们做出如此选择,主要是希望把这段经历当作实习、积累经验的机会,先就业再择业,以及寄希望于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使雇主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获得该单位的岗位。对此,震撼者、嘉许者、反省者、不屑者皆有之,然而不管是低起点或低姿态就业,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一个发挥自身才干的舞台和空间,这样的“曲线就业”无可非议。
争议二:毕业生,何时心理也毕业?
虽然已经毕业,然而不少毕业生依旧难舍大学“情结”:在母校周边租个房,天天到学校食堂吃饭,没事就去学校机房上网,晚上还去学校大教室听讲座,周末和师兄弟们一起打游戏,甚至洗衣服都用学校的洗衣房。这类现象在外地生源的大学生中尤为普遍。而再看他们的工作,工作刚过了两月,一些大学毕业生就辞职不干了,另一些大学生借着考研或者人生定位不明等理由,成为黏附在学校周围的“校漂”一族。一些想要好好工作的,却也掩盖不住那副“稚嫩”的面孔,缺乏职业素养,做事没交代。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反映,大学生虽毕业了,但心理难“毕业”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此,大学生应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倾向,主动去职业环境接受熏陶,让自己在步出校门之前就能成为一名“准职业人”。
争议三:奔奔族,我用汗水赌明天?
近日“奔奔族”一词在网络中异军突起,他们自称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但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持着自身特有的青春护照,玩命地工作,也玩命地享乐。一方面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逐利策略十分厌恶,一方面对金钱和名利的看重让前辈们望尘莫及。
很多毕业生告诉我们,当他们走上岗位后,身上体现出的“奔奔族”特点尤为强烈。他们因为竞争而不懈努力,因为攀比而暗暗较量,因为工作在底层而积极进取,甚至不择手段。“奔奔族”成长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虽然很多人对“奔奔族”持有的“我用汗水赌明天”的生活理念并不赞同,但不可否认,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地奔跑”。
求职篇
时至9月,关于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话题原本早就应该告一段落。然而记者在近日的招聘会上看到,尽管骄阳似火,但应届生的身影还是不时出现。华冶钢铁的招聘经理表示,在招聘会上收到的简历,有相当部分来自2006届毕业生,其中以外地来沪求职的应届生为多。从China91中国就业网近日的调查来看,经常登陆招聘网站的毕业生中,有40%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看来这届毕业生中的一小部分,要将已经长达一年的求职战斗继续下去,和下一届新生大军“无缝衔接”了。那么目前还有哪些渠道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就业?这里罗列出5种,毕业生尽可能尝试各种渠道,拓宽信息面,争取早日拿到OFFER。
金九银十,去热门行业找机会
一年一度的才市“金九银十”招聘高峰如约而至。不少用人单位已经开始了秋季的招聘计划,这对于应届生来说是个大大的利好。记者这里总结了几大适合应届生应聘的行业和岗位:
1、医疗/化工/保健行业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推动了化工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一直以来医疗化工行业招聘不断,比如朗盛化学员工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拜耳聚氨酯、陶氏化学、帝斯曼、惠氏、罗氏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招兵买马。该行业的主要招聘岗位可以分为两块,一是商业部门,对于销售、市场等岗位求贤若渴,对医药销售代表等职位海量招聘;二是随着企业扩张,对人力资源、财务、计算机、培训、仓储、研发、采购等专业部门的人才需求也很大。研发、销售类岗位,尤其倾向于招聘应届化学、销售、化工、材料高分子等专业毕业生。
2、IT行业
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3000亿元人民币,未来几年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30%。在这一态势下,软件类企业招聘不断,而且一直是吸纳应届生的大户。
从近日的招聘看,微软、赛贝斯、IBM、神州数码、AMD、中兴、阿里巴巴、明基、华为等一批一线企业持续招聘,如神州数码分拆扩张后,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0人左右。于是该公司面向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大规模校园招聘,总数为600人,主要招聘技术类、营销类和职能类员工。至今还未找到工作的2006届毕业生也能从中寻找机会。
此外,数千家二线IT企业也给出了丰富的职位。虽然计算机行业也十分注重经验背景,然而在有经验人才紧缺、企业又迅速扩张的前提下,应届生,特别是有过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的应届生也是企业欢迎的对象。
3、零售行业
外资零售巨头强势挺进中国,各类零售行业巨头纷纷圈地布店,家电、超市卖场、建材家居等各类零售巨头在激烈竞争下展开“人才战”。近期,全球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易买得、苏宁电器等纷纷大批量招聘,对初中级员工需求最大,中高级管理人才最为紧缺,很多企业都推出了针对应届生的储备干部计划。
多种途径并用,尽快上岗
有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正确的求职渠道也非常重要。首先,找工作要依附于自己学校强大的资源平台,因为高校推出的职业信息针对性最强,也最为可靠。登陆高校网络BBS的就业版,或者去职业指导中心查看招聘企业信息,或和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联系沟通,以及同学之间的推荐,都是有效的求职方式。同时,各类网站、报纸的招聘信息,街道、区(县)公共人事服务中心、公共职介机构等也是重要的求职渠道。
此外,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求职方式寻找岗位:
1、与2007届毕业生竞争上岗。
一开学,各大用人企业已在酝酿2007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业内人士预计,一批优秀的跨国公司将首先开闸,9月初就进行网上校园招聘的前期宣传,并公布招聘计划。记者了解到,日前已经行动的公司有微软、IBM、Intel等IT巨头,还有陶氏化学、索尼、博世、汇丰银行等各行业知名企业。这对于目前还没找到工作的2006届毕业生来说,又是一次求职机会。当然,相对于新一届毕业生,你的优势在哪里?你有何见习、实习的经历?为何会延误一年求职?这些都是求职时要准备回答的问题。
2、通过“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曲线就业”。
作为破解青年人就业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上海市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目前全市职业见习基地已突破1000余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32%,国有企业占43%,股份制企业占19%,且相当部分是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如西门子、GE、德尔福汽车空调、友邦保险、飞利浦、夏普、柯达、罗氏药业、上海通用等。见习基地单位涉及电子、机械制造、医药、物流、咨询服务等各行业领域,主要为见习学员提供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力市场急需的见习岗位。至今累计有4.76万人参加职业见习,见习结束后一次性就业率高达66%。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