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元以上的贷款,这通常是被信贷经理称作“肥肉”的大单,今后不大可能被一家银行独享了。
由国内33家银行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8月28日在北京金融街正式挂牌成立。
根据委员会通过的《银团贷款合作备忘录》,“各成员银行应在单一企业或单一项目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中长期贷款业务中优先通过组织银团贷款的形式提供融资。”
委员会33家银行中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基本囊括了目前国内所有有实力进行银团贷款的银行金融机构。
该委员会第一届主任由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赵林担任。
银团贷款对国内银行并不新鲜。
从2004年至2005年,广东、山东、上海、北京、陕西和深圳等地的商业银行,在当地银行业协会组织下,各自成立了“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在上海和北京,超过20亿元贷款就要组银团,几乎已经成了行规。
2002年,中国银团贷款市场总共只有8笔,约15亿美元的金额,但自2004年以来,银贷市场开始加速,以每年平均超过2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一年47笔贷款,总金额73亿元人民币。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筹组31笔银团贷款,共81亿美元。
大项目、大客户,这向来是大行的独享资源,为什么他们现在愿意拿出来与其他银行分享呢?
“现在动辄几百亿的大项目是没办法由一家银行垄断的,在垄断利润的同时也垄断了风险。这个问题各家银行已经达成共识了。”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并且,受资本金约束,一家银行对单个客户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
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让一家银行靠自己打天下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了。
中国银行业目前属于买方市场。一家大企业身边围着一堆银行,每家银行都竭尽全力的拉拢大客户。
“当一家银行单独和企业谈贷款时,根本没有说服力,企业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尽量压低贷款利率,或者尽量少做或不做抵押担保,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找其他行。但如果把银行组织起来以银团的方式和企业谈判,一家企业这时候面对的就是整个银行业,他们讨价还价的力量就小多了。”一家银行的大客户经理对记者说。
况且,一些“精明”的银行对银团贷款的优势劣势已经有了更多考虑。
“一笔贷款赚的利差收入不如维护一个客户赚的多。”招商银行公司部副总经理邱野对记者说,“在维护住重要客户的前提下,把一部分贷款分给其他银行,其实也就是在利用别人的资金在维护这个客户关系。而这部分资金可以去开拓更多客户。最重要的是抓住客户,抓住一个客户,就意味着存款和拿到更多收入,从代发工资的结算收入、信用卡收入、采购设备的国际业务收入、到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投行业务收入等等。”
随着规模扩大,银团内部的竞争开始凸显。
参加银行之间的竞争多于联合,有的时候,一些银行为了在整个银团中拿多一些份额,出低价,导致银团贷款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最终胜出的银行独自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监管机构对贷款利率只允许下浮10%,但几乎所有银行对大客户执行的都是这个标准,有些费用甚至免收。
“否则大客户就去找别的银行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部老总告诉记者。
“现在制定这样一个标准,遵守一个共同的规则,今后在做银团贷款业务时,就能保证维护大家共同利益。”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称。
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大项目贷款全部在33家会员银行的掌控之下。
“制订规则后,一些信息要通过委员会,今后有这样的项目,要首先和我们通气。”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称。
目前大项目透明度都很高,大客户不是在一家银行开户,有了信息所有银行都会知道,如果有哪家银行不按行规出牌,想独揽客户,肯定会有其他银行举报。
“虽然没有处罚作用,但通过行业自律约束,一定是要有说法的,比如会向银监会提出处理的建议权,进行相应处罚。”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称。
“银行业协会作为银监会下属机构,虽然没有行政权力,但还是有指导性。如果不配合,今后即使有好的项目,也没有参与的机会了。”一位商业银行人士称。
但目前银团贷款30亿的标准显然令大行感觉有点太少,对他们来说,这个水平的金额,完全有实力独揽。据悉,已经有银行建议将标准提高到100亿,但目前还没得到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委员会的名字中有“交易”二字,为提高贷款流动性,银贷市场除建立一级承销市场外,银团贷款的参加行如果有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的转让平台。把自己的贷款转让给其他银行。
事实上,由于资金来源受限,近几年,国家开发银行每年都会将其一部分贷款转让给其他商业银行,但具体金额没有公开。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