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环保局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发现,该省工业园区环境违法现象严重: 全省98个工业园区40%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4600个园区企业中,60%没有进行环评;没有一家工业园区达到环境监管规范要求,一些工业园区甚至像群众讽刺的那样,成了集中违法排污的“保护区”。 工业园区成了排污“保护区”,表明当地环保监管力量缺失。检查发现,一些工业园区没有专职环保机构和人员,有的园区只挂了一个“建设环保局”的牌子,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园区企业环境监管长期处于“真空”状态。 往深里追究,工业园区负责人环境意识淡薄,没有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列上议事日程,不敢“动真格”,才是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不能及时防堵和纠正的重要原因。 环保部门一位同志对此一语道破: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给开发区、工业园定了很多优惠办法,环保门槛低,环保执法权由开发区代为行使,环保部门根本不敢也无法进入开发区执法检查,使得环保执法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正是看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的高污染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进入工业园区,借着政府的庇护,长期违法生产和超标排污,把工业园区当成排污“保护区”。 当前,在各地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有奶便是娘”,不管引资项目有无污染,只要能拉来就一概欢迎。甚至专门开办化工、电镀等高污染的工业园,投污染企业之所好。 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地区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治污力度加大,部分污染行业企业便钻起中西部招商引资“饥渴症”的空子,将污染行业和企业顺势转移,招商引资变成了污染转移。 东部某市一位环保人员告诉记者,常有中西部地区的招商人员守候在该市环保局外,等着承接被否决下来的污染项目。 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并没有错,它是一些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有效手段。 问题的关键是,一些地方在增加GDP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往往置环保大局于不顾,惟GDP所求。所以,是片面追求眼前的GDP而牺牲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还是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检验地方政府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以牺牲子孙利益换取眼前的经济发展,使招商引资招来了污染、引来了后患,是对人民的极大犯罪。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