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项俊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构建与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上,我们至少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构建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关系。 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仍然十分有限。从外汇市场看,与全球外汇市场日均约2.41万亿美元的交易量相比,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还相当小。从股票市场看,中国股票市场占国际股票市场的份额只有1%。从债券市场看,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额只相当于美国所有未清偿债券余额的3.7%,且债券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相当大。从黄金市场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伦敦黄金市场1%。因此,我们还需大力发展金融业,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规模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构建金融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仍然占我国金融业绝对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阻碍了经济增长从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方式,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驱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体都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市场化的资金和资产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阶段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成本,结果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一些资金投入需要量大、但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不能被市场及时淘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有序流动,形成基于真实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第四,构建和谐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东部地区,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支持系统。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仍然主要依靠国有银行资金支持这一传统方式,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不发达农村地区,现有金融体系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反而成为地方资金外流的一个渠道和阻碍资本形成的一个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发挥区域金融的作用。当前,尤其要重视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构建和谐的金融改革、发展和开放格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得益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将始终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信守诺言,按照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按时甚至部分提前兑现了金融业开放的承诺。但是,国际经验也表明,如果一国金融开放程度与经济、金融发展所处阶段不相适应,那么过快、过大的开放不仅不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并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沉重打击。在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失衡、融资渠道与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仍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同时,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在这方面,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也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