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利明 北京报道 “今年将很有可能成为高盛中国业务最好的年景。”高盛高华首席运营官周思文(Joe Stevens)说。
    成立两年之久的高盛高华似乎一直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但事实上,它的各项业务都在持续推进之中。 周思文表示,高盛已经很顺畅地升级了中国业务。此前的高盛中国由高盛高华、高华证券所取代,但事实上从策略、项目执行、人力资源及责任等均同高盛的全球
    运作保持一致。“高盛高华负责中国投资银行业务,高华负责中国的证券交易业务。”
    在业务升级的同时,高盛中国也在加强人才储备,高盛高华以及高华从国内各大证券公司如中信、国信、中银国际、中金频繁挖人,中金公司成为其重要来源。
    9月4日,高盛高华证券与高华证券迁入北京英蓝国际大厦18层。周思文首度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向本报介绍了高盛中国的发展策略。
    超级团队
    周思文介绍,现在高盛中国有120人,高盛高华投行业务与高华证券业务各有约50%。
    据悉,在高盛中国的新员工中有一批是从纽约、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地招聘过来的。这些人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有亚洲市场经验、有国际市场经验或行业内的专家。
    事实上,高盛高华与高华的高层来自高盛纽约、伦敦和方风雷的旧部:高盛伦敦董事总经理马德高(Peter Macdonald)与周思文分别出任高华COO和高盛高华总裁兼COO,威廉·维克(Bill Wicher)为高盛高华CEO,这些人均有多年操作亚洲业务的经验,因而被委以扩展中国业务的重任。而曾在中金和中银国际任投资银行部门主管的章星则执掌高华CEO的职位,高盛高华的监事长则由高盛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担任。
    “作为高盛高华与高华证券的董事长,方风雷同高盛全球最高管理层保持着密切关系,在高盛中国业务的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周思文介绍说。
    与其他合资投行相类似,高盛中国业务组的本地化程度亦非常高,胡祖六、蔡金勇、朱寒松、朱伟等董事总经理均来自中国本土。
    同时,高盛高华以及高华从国内各大证券公司如中信、国信、中银国际、中金频繁挖人,其中中金公司成为高盛在中国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亦有意从国际著名投行聘请中国本土的投资银行家。
    在高盛高华与高华证券公布的人员名录中,至少有83人有中国本土背景,而其中高华的本土背景尤为浓厚。
    “虽然如此,但在新的团队中,要求一如高盛本部一样严格。”周思文表示,“高盛14条的业务准则同样在中国团队适用。”
    超豪华的团队带来的是令人惊讶的高额薪酬。虽然无法准确列出个人薪水收入,但根据中国税网中显示的北京西城区地税局公布的数据,高盛高华2月份单月缴纳个人所得税就高达2400万元。
    高盛中国升级
    “在高盛全球的业务中,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成长市场。”周思文坦言高盛对于中国业务的重视,但他表示高盛在中国的业务并不会因为团队的扩张而随意选择。“高盛会严格挑选客户,必须是行业领先的企业,或是有潜力成为领先者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领先国有企业,大型上市公司或是优秀民营企业的首选融资顾问。”
    除了高盛在跨国并购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方面的传统优势之外,针对国内市场的固定收益证券业务方面,高盛高华也渐露头角,完成了8只债券的发行。今年,它们和银河证券一起成为主承销商,共同完成北京地铁20亿元债券的发行项目,实现了由副承销商向主承销商的转变。
    而且,高华证券的A股研究也早已开展,其研究报告已为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所重视。
    另外,9月4日,在G通葡酒(行情,论坛)发布的2006年半年报中,高华证券更是意外地首次亮相公司流通股东名单,持有53万股,位列第八大流通股股东。这也被认为是高华证券参与A股证券自营的开始。
    “今年将很有可能成为高盛中国业务最好的年景。”周思文非常自信地说。
    现在,高盛已经很顺畅地升级了中国业务。
    此前的高盛中国由高盛高华、高华证券所取代,但事实上,从策略、项目执行、人力资源及责任等均同高盛的全球运作保持一致。两个名头只是高盛在其业务开展时以何种身份出现更为合理合法而已。
    “高盛高华负责中国投资银行业务,高华负责中国的证券交易业务。而事实上,很多项目又与其他地区的高盛业务部门进行合作。”周思文如此介绍高盛在中国的架构。
    高盛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已因高盛高华的成立从香港移到了内地。
    “我们的优势就在于了解中国企业,既有本土化的背景又有国际化的背景。高盛高华与高华证券的成立能让高盛每天都能与中国企业进行沟通,对中国市场了解。”周思文如此评价高盛中国业务的升级。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