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惠正一综合报道
本周一,惠普(HP)承认已经与美国北加州检察院就“电话门”一事进行了非正式接触。而加州首席检察官Bill Lockyer已就此事展开调查。在Lockyer看来,“电话门”必定有人涉嫌犯法,但是Lockyer办公室尚未明确究竟谁将为此事负责。
至此,惠普“电话门”事件由一个单纯的公司事件发展为一个惊动美国法律界的重大事件。曾经把“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卡丽·费奥瑞娜(CarlyFiorina)赶下台的惠普董事长帕特里夏·邓恩(Patricia Dunn)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纠纷的主角。这位未曾被乳腺癌和黑素瘤吓倒的坚强女性此时此刻兴许有些焦头烂额。
不过,目前邓恩还没有认输,其表示没有主动下课的计划。不过她也补充道,若董事会要求其下课,其将无条件接受。
惠普已经在周日就邓恩的去留问题召开一个为期三小时的特殊电话会议,但是会议无果而终。惠普决定于周一下午再次召开董事会会议,再次直接拒绝向所有媒体透露进一步信息。公司发言人Emma W ischhusen在第一次会议开始前表示,邓恩本人对所发生的一切表示震惊,并计划向“电话门”事件所涉及的记者道歉。此外,Wischhusen还表示,将和相关司法部门密切配合,提供一切所需要的资料。而在上周五,惠普 CEO Mark Hurd在给公司员工的一封信中指出,长期以来公司的内部机密一直被泄露。而正是这个神秘的泄密者将邓恩一步步“引入”麻烦的漩涡中。
事情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年初,邓恩成功逼走费奥瑞娜。此时,惠普新任CEO人选问题成了当时媒体竞相追踪的目标。令惠普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公司最高机密居然真的被无孔不入的记者探求到。尽管惠普三缄其口,但是MarkHurd将成为继任者的消息依旧被《商业周刊》等媒体抖出来。鉴于此,惠普高层于去年春天开始调查内部泄密者。到了今年1月,在线新闻服务商CNET再次抖出惠普认为只有董事会成员才知道的公司机密后,忍无可忍的邓恩实在坐不住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彻底查清泄密者。这便引发了此后的“电话门”事件。
为了查清真相,惠普公司雇用的私家侦探,用“假托”(pretexting)技术获取公司董事和九位新闻记者的私人电话记录。遭调查的记者包括《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到了今年5月,调查终于有了结果。邓恩指出董事会成员George K eyworth 便是泄密者,并要求其辞职。然而Keyworth拒不承认,并坚决不辞职。Keyworth好友、同为董事会董事的ThomasPerkins对公司做法表示强烈不满,愤然辞职。9月5日,媒体曝光Perkins要求美国证交所调查此事。此事进入公众视线,影响随后迅速扩大。惠普于上周四不得不向美国证交所承认了私自调查记者和董事私人电话一事。
邓恩本人也一再为自己辩解,其表示她当时想查出哪一位董事泄露董事会的会谈内容,并以为调查方式合法。邓恩一再强调她并不知道雇用的调查公司使用了有争议的技术来获取电话记录。此外,邓恩还表示其当时的调查得到了董事会的支持。
其实惠普不是第一个涉及员工泄密事件的公司。此前,苹果公司曾开除涉嫌泄露公司机密的员工,并随后将员工以及独立网站告上法庭。1991年的时候,宝洁公司曾通过法律手段要求《华尔街日报》提供其报道的信源。但是,本次“电话门”事件的焦点并不是员工泄密事件本身,而是惠普调查泄密的手段。此事激起了美国民众对隐私保护的关注,美国监管当局也有意加强对电话公司对拥护信息保密机制的监管。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计划于今年10月底发布有关加强电话公司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此举旨在堵住私人调查公司可能突破的漏洞。
美国东部时间周一,惠普开盘价为35.75美元。截至记者发稿时(美国东部时间11点),惠普股价下跌0.11个百分点。
相关
"假托"技术充斥商业世界
用于获取惠普董事Keyworth家庭电话记录的“假托”(pretexting)技术,实际上并不是新的技术。它是一种利用假冒身份获取私人电话记录的IT技术。假冒者往往通过调查公司、银行或者政府部门获得一个人的账号、社会保障卡号等,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在电话公司的网站上注册账号,窃取电话数据。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充斥于商业世界。”专门为公司提供反“假托”的专家道格拉斯(Rob D o u g l a s)说。
今年早些时候,“假托”曾在美国引起过轩然大波。一家博客网站曾利用“假托”技术获得了前北约总司令官克拉克(WesleyClark)的电话记录,并披露出来。美国国会为此召开了一系列的听证会,白宫和参议院为此立法禁止这项技术的使用。关于这个案件的最后罚单也许就在这个月内开出。
然而,公司高管和政客并非这项技术的唯一受害者。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美国人成为这项技术的侵犯目标。这些非法获取的信息通常被用作离婚案、孩子监护权争夺战、信用纠纷,甚至包括警方的调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每年都要发现至少2500例冒名顶替获取电话记录的案例。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假托”就已经出现了。早期这项技术被广泛地用于私下的交易,通过口传相授才逐渐有了市场。大多数的案例都被用于金融欺诈。
由于在美国,电话记录过去从来没有被列入法律保护范畴,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利用“假托”盗取电话记录的现象日益增多。
“1997年以后,这样的网站越来越多。”道格拉斯说。
今年年初,美国当局逐渐加大了对这项技术的打击。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Commission)在国会立法前,就通过了一项条例,禁止通过这种手段进行欺骗和不公平的商业活动。美国的一些隐秘机构也要求美国政府加强监管,尤其是要求几大电话公司收紧对私人电话记录的管理。但这遭到了几大电话公司的反对,他们认为已经采取了足够的技术来加以防范。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