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
关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问题一直是经济界关注的问题。虽然许多经济学者为提高我国的消费率提出了许多建议,政府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控制投资,但从数字上看,我国的投资率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是比较高,而消费率则比较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我国的统计工作不完善。
投资高增长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当一国处于以农业为主的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生产的绝大部分被用于消费,没有过多的剩余可用于建设,消费-投资比率中的消费必然占有极高的比率。当经济发展向工业化转变的时候,一方面投资能力会随着社会储蓄的增多和国家积累能力的增强而上升,另一方面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对社会基础设施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不断加大,导致投资规模不断快速增长,消费-投资比率中的投资比率会不断增加。而当一国实现了工业化,拥有了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时候,投资的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政府和民众会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改善生活的消费,投资率就会从停止上升到逐步下降,最后保持在满足维持简单再生产和经济低增长的水平,消费-投资比率也相对稳定在消费率较高的程度。
因此,一国在向工业化发展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普遍存在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现象。我国目前处于向工业化转变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生产能力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投资增长必然快于消费增长。近几年投资每年都以高于消费十几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消费占GDP的比例必然要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而逐年下降。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多方面决定我国投资率在“十一五”期间仍将不断上升。
十六大所确定的“翻两番”目标、各地制定的宏伟发展规划以及人民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都要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及服务能力的扩大,这些都是靠投资而不是靠消费来实现。
投资同时还承担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任务。“十一五”时期为贯彻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工业、加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针,必然要淘汰大量的生产技术落后,高耗能(水、材)、高污染、高事故的生产设备和企业。一方面要维持简单再生产,投入新的设备和建设新企业来补充淘汰设备和企业所减少的生产能力,如我国近两年要关闭1万多家小煤矿,按平均每个煤矿产煤4万吨计算,要减少4亿吨以上的产量,这些产量必须由投资形成的新生产能力予以填补;另一方面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还要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加大对投资的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今后几年不但要为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还要为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技术改造所淘汰的下岗职工、实现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岗位要增加新的生产设施和单位,而这要靠投资来提供,如果投资增速放慢,就业问题将更加严重。
为了建设新农村和提高人民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需要比以往增加更多的投资用于相应的硬件建设。此外,无论是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发展环渤海经济带,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还是城镇化建设,都需靠加大投资来实现。
从我国金融系统账面上看,到2006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6万亿元,存大于贷10万亿元,扣除准备金、国债和其他科目的占款5万亿元左右,仍然还有5万多亿元左右空闲,如果再加上金融机构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金,则空闲资金达到6万亿元以上,另外还有875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支持我国投资发展的财力是充足的。
近几年,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获得了快速增长,主要投资品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投资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还有4000多万从事投资建设的各类人员,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来虽然投资总量有很大的增长,仍然还有许多建设队伍吃不饱,甚至没活干。
可以说,人、财、物各方面都能够保证我国今后几年的投资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
统计不能准确反映消费和投资比率
虽然目前我国处于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阶段,但从比率数据上看,与其他国家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分配状况、消费的传统习惯、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与国之间的消费-储蓄比例必然是不同的,而且基本上是不可直接对比的,特别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可比性更差。另一方面则是统计缺陷造成的。
1.投资的实际数量统计偏高
《中国统计年鉴(2005)》对投资率的计算是:2004年按支出法统计的GDP为142394.2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62875.3亿元,两者相除,得到的投资率(资本形成率)为44.2%。而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70477.4亿元,就是说有7602.1亿元投资没有算入投资率,主要是土地购置和搬迁等不应计算在固定资产之中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0.8%。
实际上还有许多费用不应该算入固定资产投资之中,或者说从投资中流失了,但仍然计入投资。其中,腐败的因素占主要地位。
近几年处理的贪官之中,大部分都是在工程委托之中索贿和受贿。国家早就规定不准层层转包,但在许多工程中仍然层层转包,有的工程甚至转包4~5次,许多特级或一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在工地上施工的是没有任何资质的农村包工队。每转一次,就被扣掉8%~15%的管理费,最后到施工现场的工程费往往不到计划的50%,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工程,只能是降低工程质量和拖欠工人工资。
另外,还有在设计中虚设项目和采购价格、重复计算工作量等因素。前些年北京军区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查,在总额8亿多元的建设费用中, 查出施工单位虚报的工程结算达1.3亿元,占施工费用15%左右;湖北省审计部门审计总额56亿元的施工费用中, 发现7.46亿元的虚报, 占施工费用的13%左右。这些从工程中流出去的资金都被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但实际进入了个人的腰包。这些流失主要发生在国有投资中,估计达工程计划投资的30%或者更多,占全社会投资的15%以上。
在投资所需要的三大材料中,水泥需求最能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情况,我国2004年水泥行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6.6%,产量仅增长12%;2005年投资比上年增长25.7%,产量增长10%。这说明投资的实物量消耗增长还不到货币量的一半。
2.消费的数量统计偏低
国家统计局去年对GDP进行普查,2004年增加的2.3万亿元中有2.1万亿元是服务业的产值,而服务业主要是用于消费。即使如此,还有一些难以统计的消费没有计入,例如城市及其郊区居民出租房屋是租房者的消费,有许多是私下进行没有通过房屋租赁公司,无法统计。
另外,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去年居民购房支出达1.42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居民自住,属于住房消费,大于住宅建设投资的数量。这笔费用既没有计入投资,也没有计入消费,但这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支出。
此外,还有居民在教育等方面的额外支出也难以进入消费统计中。
3.价格产生的偏差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研究员指出,用国际的物价结构来衡量,目前消费品价格相对于投资品价格明显偏低,消费品价格大约低50%,如果按国际水平调高消费品价格,GDP总量和消费率都将大幅度提高。据此推算,2004年我国的投资率可能只有27%左右。
虽然估算的方法和准确程度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但我国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与大多数国家特别发达国家相比,确实低很多,很多投资品如钢材和一些生产设备的价格基本上与国际价格持平,这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因素之一。尽管较精确计算需要大量工作,而且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这种以定性为主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的结论是需要商榷的。
不必过分担心消费率和投资率
近几年我国的消费总量以超过GDP 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是相当快的,而消费率下降是由于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造成的,只是相对下降。目前每年居民储蓄增长都超过投资增长规模,而居民储蓄是消费的剩余,几万亿元积压在金融机构中,没有使用。
经济发展需要投资的快速增长,而消费由消费者自己决定,可以利用票证等行政办法限制其消费,却不能强迫他们去增加消费。从现状看,在物质消费方面,除了住房还难以全面满足需求外,绝大多数的居民消费都不存在供应紧张的问题,而且许多消费品供大于求,在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仍然降价销售,消费自然不可能更快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养老等预期开支和缺少合适的消费热点,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不能随收入同步增长。因此,不是投资过多挤了消费,即使投资不增长,消费也不会以超过目前的速度增长。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出口都要通过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满足其增长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者在谈到投资与消费关系时,都认为消费占主导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中,没有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产品和居民收入,消费几乎无从谈起。
同时投资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曾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每100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元以上转为个人收入,进入消费领域;2003年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罗云毅研究员采用另一种方法,推算出100元的投资有58元转入消费领域。因此在投资资源供给充裕的前提下,投资越多,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潜力也越大。投资不但不会挤消费,而且会促进消费。
因此,学者和政府没必要每年都为投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担忧,并花很大的精力作无用功,而应把重点放在完善统计和制止投资建设过程的腐败现象等方面。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