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今年的12月11日,注定将是一个载入中国金融史册的标志性时刻:兑付五年承诺的中国将对世界敞开金融财富的“阿拉善之门”。令人多少有些莫名其妙的是,近来竟有谨小慎微、甚至是杞人忧天者将这一天理解成了“Judgement Day(审判日)”,视外来金融巨头如“洪水猛兽”的忧心者陡然预测“外资银行将强攻中国市场”。
这种预测可能是部分“内功不佳”的中资金融机构“心慌慌”的舆论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市场主体为了影响预期形成的有的放矢。《孙子兵法———谋攻篇》对兵力原则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外资银行虽然母体实力雄厚,但限于制度约束,在中国市场的渗透仍然有限,如此背景之下很难对中资银行发起“总攻”。就像2米26的姚明,在初到NBA那一年的新秀日子里,和地头蛇奥尼尔相抗衡根本无从谈起。所以,笔者以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全面放开后的“处子赛季”,只能作为“新鸟”为自身发展壮大运筹帷幄。
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雄厚的海外资金、先进的营销理念、科学的风险管理、丰富的业务产品、强大的创新能力、成熟的市场运作、有效的组织架构、优质的服务手段等方面。而比较劣势可以用“四缺”来描述:缺少足够的营业网点、缺少对称的营业范围、缺少广泛的市场了解,以及缺少充足的人才储备。
种种迹象显示,在“步步为营”的总体思路下,外资银行正试图巧用中国传统的三十六计为在中国市场的全面突破积聚着力量。外资银行攻守策略中的“东方智慧”令人五味杂陈。
策略一是“声东击西”。“扬长”不一定要“避短”,在许多中资竞争对手以为外资银行会尽量避免劣势显现的时候,外资银行反而可能会大张旗鼓地发展和弥补自身劣势。虽然营业网点布局上外资银行先天不利,而且拓宽营业网络需要付出较大沉没成本,但外资银行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资金实力“知难而进”,扩大网点分支。从今年以来多家外资银行加大网点建设力度,增强广告营销频率的发展动向来看,外资银行大有将“不避短”进行到底的趋势。
策略二是“苦肉计”。全面放开并不意味着在华制度约束的骤然消失。从近期《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来看,外资银行获得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所有权限必须放弃“外资银行”的身份。对国内法人资格的要求、对三年营业二年盈利的需要、对100万单笔存款业务的规定,不仅意味着更大的资本投入、更强的监管约束,还意味着从零开始的“机会成本”增加。但对于决意驰骋中国江湖的部分外资银行,特别是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三项全能”的那些全能型国际大银行而言,忍受这样短期的“难言之痛”是策略前进的不二之选。至少8月份以来外资银行对国内法人资格的需求增加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策略三是“借尸还魂”。面对人民币业务上的相对劣势,一些以批发和中间业务为主要发展立足点的专业型外资银行选择“以迂为直”的曲线战略也未尝不可。通过参股中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外资银行不仅得到了靠近人民币零售业务的间接机会,还能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这种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无疑为外资银行提供了效用改进。除此之外,联手中资银行,借用本土金融资源,还给外资银行带来了信息不对称降低的额外收获,通过融合渗透,外资银行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国特色”金融市场的全面了解,还能近距离获得中资银行竞争策略和力量分布的一手资料,这为全面开放初级阶段结束后外资银行的真正进攻提供了积累性帮助。外资银行对入股中资银行趋之若鹜的现状表明,外资银行的确深谙借尸还魂中的迂直之理。
策略四是“暗渡陈仓”。外资银行的业务优势、资本优势、经验优势和管理优势,让很多市场参与者以为他们会将竞争重心放在存贷款业务、大型批发业务、主流中间业务等利润丰厚、交易成熟的热点区域。当然,外资银行不会放弃这些传统主力业务空间,但在这些区域与中资银行死磕硬碰,外资银行并不能占到太多便宜,毕竟中资银行具有先发优势,外资银行的能力施展受到初始条件的制约。所以,外资银行还会将注意力投入到一些起点公平的非主流业务或是非主流地域,这将有利于他们比较优势的全面彰显。君不见,外资银行近来纷纷进军网络金融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房地产金融市场、理财市场,甚至是农村金融市场吗?大多数在上海、北京扎根的外资银行还越来越关注西部金融的进展。这为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迎头赶上”埋下了些许伏笔。
策略五是“釜底抽薪”。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将倾向于与高科技领域的相互渗透,中国金融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在业务创新上大多遵从一种“拷贝式”的“拿来主义”,这为外资银行曲线出击提供了条件。占有技术优势的外资银行很可能会以垄断金融产品技术专利的方式形成对创新银行业务的市场垄断,为在中国市场中居于强势的中资银行创造发展受限的“技术壁垒”。至少从目前来看,部分外资银行正有意或者无意地推行着这项旨在长远的技术垄断战略,在过去几年,一些银行业已向中国国家专利局递交了数十项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发明专利申请。虽然这并不会给全面开放初级阶段中资银行带来多少实质性冲击,但在可预期的将来,这种技术垄断很可能成为外资银行克敌制胜的强力法宝。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