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膳食健康风潮渐起,橄榄油在各大商场超市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然而日前有业内人士曝出,许多热销品牌的橄榄油其实并非货真价实,“油酸没有达到标准,根本不是真正的橄榄油”,从检验结果看,不少被检橄榄油的油酸含量不符合标准规定,其脂肪酸含量构成比例更接近于豆油。 在随机抽查的4个品牌中,竟有未达脂肪酸组成标准,阿格利司、阿茜娅、圣麦格3个品牌的“纯橄榄油”最重要一项指标——油酸含量均不及最低标准的一半。
国标空白经销商钻空子
未能达到脂肪酸组成的标准规定说明什么?原国家林业部199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专业标准》中,“纯正橄榄油”一项中有这样的规定:指可直接消费的初榨橄榄油与精炼橄榄油的混合油,其质量特性必须符合规定标准。在橄榄油脂肪酸成分含量的技术要求中,油酸(C18:1)的含量应该在55.0-83.0(%)之间才算合格。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一书中有如下描述: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食用油脂中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C18:1),茶油和橄榄油的油酸含量都较高。书中解释,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大量摄入油酸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机体脂质过氧化、促进化学致癌作用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膳食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取代部分饱和脂肪酸具有重要意义,橄榄油中所含的高比例油酸,是橄榄油有别于其他植物油的标志。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橄榄油中油酸含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优劣。那些被冠以纯正橄榄油的产品油酸含量连最低标准55%的一半都没达到,可以说它根本不是橄榄油,而应该是其他植物油。”
标识混乱果渣油横行
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筹备组主任李聚桢介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时我国进口橄榄油只有392吨,2002年是605吨,2003年是991吨,2004年是2700多吨,2005年时已经一路飙升到4500吨。近5年当中,橄榄油每年的进口量基本上是以170多吨的速度递增的,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3个国家,其他的一些突尼斯、摩洛哥、土耳其等国的进口数量很少。但从进口的橄榄油数量来看,初榨橄榄油只占进口总量的35%,精炼油能占到45%,果渣油能占到20%。到2005年,果渣油已占进口量的40%,根据国际橄榄油理事会颁布的《橄榄油和油橄榄果渣油贸易标准》规定,油橄榄果渣油不能标称为橄榄油,其到岸价大概是1000美元/吨,而特级原生初榨橄榄油的价格高达8000美元/吨。但北京市场上,消费者难以见到标为“果渣油”的橄榄油,巨量渣滓油的流向令人怀疑。
李聚桢表示,橄榄油市场之所以出现“果渣油”失踪,最主要原因是橄榄油市场很不规范。一是不少厂家不执行已有的行业标准,即上世纪90年我国林业部颁布的LY/T1534-1999标准,如超市里进口橄榄油的标签不负责任,名称五花八门,误导消费者,像超级纯质橄榄油,四星五星橄榄油,烹调橄榄油,橄榄葵花油等等,橄榄油是不允许跟其他的植物油相混合的,但市场上还有销售,居然还出现了所谓橄榄葵花油。二是初榨橄榄油以分装时期代替生产日期,变相获得更长的保质期,欺骗消费者。如9月份、5月份,这两个季节根本不可能有新鲜的橄榄榨成油,而不少经销商从国外进口大桶装的初榨橄榄油分装,再标注分装的时间,日期五花八门。实际上,常规初榨油时间只有每年的10月底,或者10月初,到第二年的1、2月份,最迟不超过3月份。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李志伟表示,橄榄油在我国生产的还比较少,市场上的橄榄油主要还是依赖进口。由于对橄榄油质量监测没有强制标准,这就给橄榄油行业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漏洞,很容易让不法经销商钻空子,产品只要卫生过关即可万事大吉。有的批发商“看人下菜碟”,为专业人士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质量好的,价格也就上去了,质量不好的,价格就便宜一些,结果他们卖的油什么样的都有。
商报链接
市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郎丹柯认为,从法律上来说商品召回有几种:一种是行政部门要求下架,一种是企业自身下架,但前提是商家不应当有欺诈行为。如果厂家或经销商使用价格低廉的果渣油冒充价格较高的初榨,或干脆兑入葵花油、大豆油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不仅仅是召回能解决的。按照专家的说法,经销商销售的渣滓油不能称为橄榄油,属于误导消费者,二是有些油果酸含量只有20%-30%,达不到60%,明显掺杂了别的东西,等于造假,经销商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