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辛勤的劳动挣得合法的收益,过着幸福的生活。"一位多年在基金经理岗位上的人士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之所以强调"合法",因为基金经理这一行,有太多机会和诱惑。
随着牛市行情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诱惑摆在基金经理面前。 与此同时,市场上关于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突出的传言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来自行业内部。
最匪夷所思的说法是,研究员、基金和上市公司联手。一位业内人士亲身经历过一次"三方会谈":由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牵头,组织上市公司高管与几位基金经理"喝茶",决定共同投资某股票。会后,各自开始建仓。建仓顺序是,先种"自留地",再建基金仓。结果,基金的仓还没建完,股票价格已经暴涨。于是,众基金经理相互指责,局面混乱。虽然亲历者一再强调这是亲身经历,但情节太有"演义"色彩,真实性又无从考证,只能当是剧本素材。
如果说"演义"不足信的话,一则基金业内私人讨论则足以引人警惕,话题围绕着"如何区分基金经理正常投资和非正常投资行为"展开。谈话中,笔者明显感到,监察人员隐约察觉到有些交易行为可能存在问题,但又苦于缺乏确切的证据。讨论的结果是:只能以程序正确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无瑕"。
道听途说之余,笔者也有一些亲身经历。某日,银行客户经理打电话过来,寒暄几句后直奔主题,问我有没有兴趣进行委托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炒股。方法很简单:资金50万元起步,转到指定营业部,由受托方提供买入和卖出的信息,获利三七分成。末了,客户经理很神秘的说,"跟的全是基金的庄"。我最终也没去跟"基金的庄",是否真的有机构利用掌握的基金投资信息赚钱,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愿,这仅仅是打着基金的招牌招摇撞骗而已。
无论真假,随着行情向纵深展开,上述传言越来越盛。事实上,对后市的预期越是乐观,业内对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担忧也越大,以行内人的话说就是:以前是熊市,只能靠工资吃饭,想整事儿都没机会。与此同时,近期,媒体也开始讨论基金集中持股严重究竟是"合谋做庄"还是"共同看好"的问题,再加上市场上流传的各种说法,基金业的诚信再一次面临舆论的拷问。
中国基金业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并不缺乏诚信危机带来的教训,早期的"基金黑幕"几乎使刚刚起步的基金业夭折,近期的货币市场基金又一度陷入极大困境。经过几年的精心培护,基金重树市场信心,特别是在2006年基金巨大的赚钱效应下,普通投资者开始对基金投资产生兴趣,普通投资者占基金持有人的比例开始缓慢上升。
一面是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另一面是对基金经理道德风险日益强烈的猜测,中国的基金业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责任编辑:张雪琴) |